中国气象报:浙江用科技普惠民生

20.10.2015  15:15
            夏秋台风季,浙江气象台风信息实时发布系统一时成为“朋友圈”的转发热点。“关注该系统,即可掌握最新最全的台风信息。”从用户的话语中,不难窥见智慧气象给公众带来的全新体验。
            近年来,浙江省气象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气象局党组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地,以试点为带动,通过主动融入、项目拉动、创新驱动、合作推动和改革促动,全力推进依靠科技普惠民生的气象现代化。
            根据《2014年度浙江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与两年前相比,2014年浙江全省气象现代化水平增长14个百分点。
            推动“深度”融合,政府考核督查
            “自省部合作协议签署以来,气象现代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这离不开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要继续全力推进省部合作协议在浙江的贯彻落实。”今年7月,浙江省省长李强再次作出批示,要求推进气象现代化。
            如何将中国气象局的要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对接,如何让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气象部门的科技发展“深度”融合,为浙江气象事业整体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浙江省气象局专注于推动气象现代化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气象现代化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纳入省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总体规划,以及生态文明、平安浙江、海洋经济等12项重大决策部署。
            浙江省政府专门发文,督查各地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展,并形成督查报告。《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先后出台。各市(县)政府下发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文件128份,以县级政府召开气象会议为重点,层层落实气象现代化部署。27个县政府专门到省气象局申请气象现代化试点县建设,全面落实“政府领导小组到位、政府开会部署到位、政府实施方案到位、政府立项投入到位、政府考核督查到位”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气象现代化直达基层。
            重大工程是气象现代化的具体抓手和载体。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气象重点项目建设的配套文件,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集中攻关关键技术,突破预报技术瓶颈
            在萧山14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3个自动气象站同当地农水局55个站点实现数据共享,织就了一张空间密度约3.5公里的网格化雨量监测图。结合这张监测图,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平台,5分钟内预警信息即可被发布到区内各地的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平台等多个信息终端。
            根据《浙江省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协调办法》,目前气象部门共享水利、电力、海洋、环保等15个部门观测站点2850个,站网空间密度从6.8公里提高到4.8公里,中心城区和重点区域的密度达3公里。
            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是业务现代化的核心,浙江以国家级科技业务的支撑,破解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技术瓶颈。浙江省气象局组建各类创新团队,集约人才资源对精细化格点预报技术、强对流及短临预警技术、监测预警预报产品共享一体化平台建设、气象服务信息化显示技术等进行集中攻关。
            目前,浙江已形成一条0-15天精细化无缝隙格点预报的“产品链”,最小格点分辨率达到1公里。从0-6小时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降水估测和预报,到0-24小时内多要素逐小时预报,再到逐12小时更新的海上大风精细化格点预报产品,这些精细化预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水文、环境、电力、旅游等专业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中,推进了天气预报向灾害影响预报的延伸。其结合省-市-县三级共享的短时临近监测预报平台、全省短时临近预警状态监控平台、精细化格点预报订正平台,大大提高了灾害防御的精准度。
            以融入式发展理念,服务特色化产业
            在气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结合特色化产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根据气象部门提出的灾害损失和赔付模型,浙江“试水”春茶低温险、杨梅降水险等一系列基于气象指数的新型政策性农业保险,让农户应对天灾更有“底气”了。在宁波,当地气象部门与残联合作,向残障人士的特制手机免费发布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在舟山,港口、渔场、主要航线的风力精细化气象预报为企业和渔民保驾护航。在温州、台州,当地气象专家深入渔业养殖场,为养殖户避灾增产提供服务。在丽水,气候资源评估工作助力“中国气候养生之乡”的受牌。
            浙江气象部门以融入式发展的理念,将气象服务纳入政府相关工作体系,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与广电、通信共同推进气象信息传播机制建设,与教育、旅游、交通、农业等部门合作,将气象服务纳入到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中,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传播气象信息。
            据评估,2014年全省气象服务均等化程度较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众主动接收率提高了20%。
            让公众收到预警信息后,主动采取应对行动
            在气象部门的推动下,浙江各界大力推进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响应机制建设,“公共安全气象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列入浙江省委年度改革重点项目,“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预警响应机制”列入省政协重点提案,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加强此项工作,省人大、政协多次开展专题调研。
            “高温40℃以上停止室外露天作业……用人单位违反规定的,最高将处以3万元罚款。”2014年,宁波出台国内首部特殊天气劳动者权益保护地方法规,针对高温、低温、台风、暴雨、暴雪、道路结冰、强对流、大气重污染等八类特殊天气,对从业者实施有效的劳动保护。目前,《浙江省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条例》已列入省人大一类立法计划。全省70%的市、县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41个市、县已发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管理办法。
            针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相对薄弱的现状,浙江连续6年举办乡镇长气象防灾减灾培训班,并将此纳入省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计划。同时,面向乡镇领导、部门联络员、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媒体记者等举办专题科普研讨班、培训班,强化重点人群的灾害应对防御意识,期待公众都有自主防灾意识,在收到预警信息时主动采取应对行动,如同“下雨要打伞”一样形成习惯。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日期:201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