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文化产业带状发展新趋势
黄卓 制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由此,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被认为将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的区域化发展,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联动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引擎。同时,“带状发展”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里所谓的“带状发展”就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相关联,将文化产业的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配置与整合,从而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最终实现国际化生产、交换与消费的整体共赢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带状发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还处于提出和论证的阶段。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空间布局来看,有潜力的文化带主要有“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这些文化带依托的地方经济和文化资源各有区别,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发展路径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当下,提出、论证、研究并认清各个文化产业经济带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文化产业学者范建华在文中提出的文化带概念,有可能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和研究路径。刊发此文,意在引起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关注。文章有删改。
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可以将“十五”“十一五”定位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十二五”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且以培育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规模、打造产业园区、整合产业资源、聚合产业资本为重点的发展时期;而“十三五”则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兴产业门类和新业态对文化产业进行大解构、大变革、大融合、大转型、大升级的历史机遇期。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应该重点关注其带状发展的空间布局。所谓带状发展空间就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相关联,将文化产业的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配置与整合,从而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最终实现国际化生产、交换与消费的整体共赢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从国际背景来看,“一带一路”是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大趋势相适应的,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从国内背景来看,“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一项重大战略。
“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提出既是一种战略布局,更是一种实践推动。从外延角度看,“一带一路”的发展空间是一个立体化的全方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可以在此战略格局下实现新的突破,并积极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可以加快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在有的区域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本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通过文化产业扩大就业、促进消费,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
汉唐时期我国与西方联系的主要国际通道就是以南、北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体沟通国际联系的。而宋元以后我国向地中海区域的联系主要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从中国的泉州、福州、广州,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经红海抵达东非,进入地中海到达北非和欧洲,成为我国的主要国际交流联系的大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新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从3个辐射起点连通其他地区:摩洛哥海岸向南北美洲辐射;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连接西亚、南亚、非洲东部;以台湾为核心的我国东南沿海向东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辐射,东南沿海没有陆路连通的国家都可以参与。
“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在发展空间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性。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将我国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传播出去,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交流、理解、沟通、尊重,增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同。其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性。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社会背景,使得该文化带具有丰富多彩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特色,多元性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该文化带不仅具有自身文化的特色,也具有文化带之间的纽带性质。它东连环渤海文化产业圈,向南连接藏羌彝文化走廊和泛亚国际大通道文化产业带,这为该文化产业带的繁荣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然,“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内部省级行政区划的“各自为战”和外部跨国文化交流的现实障碍,尤其是对外的风险系数较高——在这一带状上的文化企业虽然面临着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但企业维系自身长效发展的压力也比较明显和直接。“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国家战略,国际认同和参与极为重要。在承载不同诉求的国家利益面前,能否牢牢把控住“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一大难题,但同时更是重大历史性机遇,只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放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播种耕耘,收获必然是长久和可持续的。
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3个,占全国总数的43%,这一区域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异彩纷呈。长江上游以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为代表:巴蜀文化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古滇文化、夜郎文化和后来的南诏大理文化,辐射东南亚;古夜郎疆域达到曲靖以东、四川自贡和泸州、广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夜郎文化最大特点是多元化;古滇文化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当地部族文化、中原汉文化以及楚文化,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江中游则以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鄱文化为代表: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内涵包括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现代革命文化等;湖湘文化源于楚文化,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赣鄱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百越文化、吴楚文化,发展出以江右人民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文化。长江下游不同历史时期则以吴越文化、徽派文化、海派文化为代表:吴越文化是分布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大致包括今日的苏南、江西东北的上饶地区,以及皖南和浙江省、上海市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可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徽派文化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海派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汇吴越文化等精华,吸纳消化西方文化因素,以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自身特色。
这些丰富多彩、兼具传统和现代的文化是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优势所在。此外,该文化产业带还具有优越的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非常发达,尤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文化旅游业已有一定的基础,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也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该产业带连接着中国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发展后劲十足的中西部地区,其迅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为该文化产业带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该文化产业带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产业带之内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与成都等中心城市,是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之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充分的智力基础。
该产业带的建设应当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该文化带的发展要坚持发展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不应当仅限于国内,更不能满足于现状;其次,应给予传统文化必要的重视。虽然该地区文化发达,与国际文化易融合,但文化之根还在于中华,无根的文化是不能长久的,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自然进化”为依托。最后,该地区文化的发达性也极容易使得文化消费脱离本土需求。文化产业离不开大众消费,因此,文化产业应当基于志趣健康的大众文化,如脱离大众文化口味和合理需求,则将不能建构经得起考验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
环渤海湾地区是中国当下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该区域涵盖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京冀环首都经济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集聚中心,拥有密集的城市群、完善的产业群和现代交通体系,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产业要素齐全,发展文化旅游互补性强,文化旅游合作的优势明显。
该文化产业带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该文化产业带属于当下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经济优势是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该文化产业带拥有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这在交通上、人员流动和文化认同感上,都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肩的。再次,该文化产业带具有发达的文化、科技、教育基础,并且中国的政治中心也位于该区域,因此还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资源可供开发。第四,该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建设还具有传统文化基础。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也是特色分明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都是可供利用的资源。最后,该区域也是中国对外文化、政治交流的核心地区之一,对外交流基础极好,是重要的文化出口基地,外向型优势突出。
该文化产业带建设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作为政治中心所在地,文化的政治立场显得非常引人注目,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导向性。这就要求在追求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其次,文化的发达同时可能带来文化的同质性。现代性总是以形式上的统一性为代价,因此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也极其容易在文化现代性的背景下走向同质性,而使得文化产业的根基不牢靠。最后,要协调好该区域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既不能以消费为导向而牺牲传统文化,也不能为了文化传统而牺牲文化产业的消费效应。
藏羌彝文化走廊
1980年费孝通提出“藏彝走廊”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就暗示着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带的存在,此后,国内一批重要学者如李绍明等进一步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南角沿岷江、雅砻江、安宁河谷至金沙江流域存在着一条自古就有的民族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以氐羌系统的多个民族生活地区为地理空间,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及其融合为精神基础,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长廊。在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下,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该区域的建设开发力度,形成以“走廊”为核心的带状发展布局,应成为“十三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建设项目。该走廊的建设要突出藏羌彝民族文化的特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从而形成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从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发展需要以三个方面为重点。首先,要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将是该文化产业带的根本生命力所在,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差异性的富有特别吸引力和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形成具有藏羌彝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升级改造本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将是该文化产业带上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其次,要发掘和开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尤其是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技艺(技能)予以重点传习和向外展示,形成一批既保留浓厚民族文化特色与风格,又适应现代审美标准与情趣的文化艺术产品进入文化消费市场,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以促进民族文化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大格局。对于藏羌彝文化走廊而言,民族手工艺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层面的支撑手段,更是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要结合与利用民族特色的旅游开发,强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民族特色,加强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发掘与开发。要加强品牌意识,强调独特性基础上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工艺美术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利用现代企业研发、制作与销售上的优势,促进个体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营销。再次,就是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创意生产及市场链接。从藏羌彝文化产业带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制约因素:一是创意不足,二是规模发展不够。因而该文化走廊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一定要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音乐、演艺、广告,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升级跨越,同时,以走廊带状分布的市场空间为载体,以交换平台建设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原则,创新经营模式,以消定产,增强多种方式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变分散化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特色文化产品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
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从地域上来说,黄河文明的范围很广,囊括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河套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等不同的区域文化,而其中的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主要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主向四面八方延伸,这里人口密集,仅河南省的人口就突破了一亿人。这一文化带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根基,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看的就是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的复兴。
古老文明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黄河中原地区只有打造“兼容并蓄”的文化产业集群才能实现新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样需要“逐鹿中原”——离开中原文化产业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将缺失重要的发展原动力。众所周知,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就是洛阳,而洛阳又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实现黄河中原文化带的振兴,尤其是推动河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
珠江是华南地区唯一横贯东西的重要河流,干流总长度2197公里,是东、西、北三江及下游三角洲诸河的总称。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建设发展,珠江水系已初步形成了以西江航运干线、珠江三角洲、右江等3500多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和南宁、贵港、梧州、肇庆、佛山5个主要港口,以及北江、东江等区域重要航道和港口组成的航运体系,全流域航运量占全国内河航运量的20%左右。珠江经济带内包括了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四大经济区,以及广州南沙新区、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贵州贵安新区、云南滇中产业新区等多个国家级发展平台。
建设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对构筑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东西走向的经济文化带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珠江经济文化带把经济发达的港澳珠三角和欠发达的滇、桂、黔连接起来,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将更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及南亚的合作,以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建设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珠江经济文化带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基础设施是珠江经济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改善区域内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二是建设文化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媒体产业、民族艺术产业、城市景观产业、海洋文化产业、休闲产业等,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防止重复建设与同质化建设。要着力消除珠江经济文化带上的地区间封锁和贸易壁垒,实现文化资源与要素共享,建立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同时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构建经粤港澳、滇黔桂连接亚太市场和东南亚、南亚市场进而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经济文化带,最终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区域性大市场。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的建设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国家全方位向西开放战略中,可以有机地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使“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能以带状向西推进更能形成坚实的网状结构作强力支撑。
京杭大运河文化带
京杭大运河河道绵延,经过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个省,流经中国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并将沿河的各个城市聚落都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经济带、政治带、交通带和文化带,京杭大运河沿线至今仍保存着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堪称最具影响力的水道,并形成了一条特殊的运河文化,可称之为“京杭大运河文化带”。
开发利用京杭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不是简单的园林、水务等的规划,而是围绕“京杭大运河文化”形成一个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带,这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敢于跳出运河文化看运河,将大运河的文化内核融合到其他产业形态中去,推动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融合式、跨越式和超常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建设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落地”则必须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此外,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各个城市也需要深化合作,有机分工,互通有无,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的发展好本地的文化产业。政企合力、城市齐心,才能真正推进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建设。
通过对以上文化产业带的分析,我们可知“十三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将会突破以往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全新的发展范式。而且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消费都更加国际化和市场化,要有效将带状发展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充分把握大数据带来的变化,以适应新业态对我们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带来的冲击,更有效地把握机遇、掌握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获取最大化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