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纪实
古人云: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对待人才,这不仅是历史的昭示,更是现实的呼唤。
古人亦云:择之以才,待之以礼。对待人才,不仅要做到爱戴人才,还要做到礼敬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地质调查工作发挥基础先行作用,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环境和灾害等关键地质问题。毫无疑问,地质科技人才是推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自2011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启动实施了青年地质英才培养、高层次地质人才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和党政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全局人才意识不断增强,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新局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形成。
钟自然局长到任后,新一届领导班子更是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班子的头等大事。该局党组提出了“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过程的理念。
人才强局战略,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为打造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是为全力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鼓足了信心。
如何重视人才?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礼待人才?如何评价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做出了怎样一系列对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今年10月底,记者闻讯来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进行采访。
尊重核心价值 打造人才品牌
“热烈欢迎来局采访!”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王研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王研坦诚地说:“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地区,还是一个单位而言,人才都是最重要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工作启动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地质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一些重要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局13755人,共有14位院士,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数为844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4129人;大本以上学历的人数为5774人……”说到这些,王研如数家珍。
“但是,我们的人才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话锋一转,“尤其是缺乏能够承担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领军人才和顶尖人才,缺乏在国际地学界具有话语权的高端人才。”
全面构建具有中国地质调查局特色、符合现阶段改革发展实际、科学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迫在眉睫。
今年9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全地质调查系统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全面实施地质科技人才工程。
这意味着,一个涵盖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的宏大人才培养计划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也意味着,一个大胆创新、超前谋划、立意高、措施实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指导意见》指出:
“卓越地质人才计划”选拔的对象是在国际、国内地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有效解决了能源、资源、环境、灾害或基础地质问题,成果转化应用效益非常显著,在服务国家“五大需求”上成效非常突出,在团队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知名专家。
“杰出地质人才计划”的选拔对象是在国际地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地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取得重大成果,解决了能源、资源、环境、灾害或基础地质重大问题,成果转化应用效益明显,在服务国家“五大需求”方面成效显著,在团队建设和优秀人才培养方面成效突出的领军人才。
“优秀地质人才计划”的选拔对象是在国内地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地调系统具有较高知名度,取得重要成果,解决了能源、资源、环境、灾害或基础地质重要问题,成果实现了转化应用,有效服务国家“五大需求”,在团队中担任重要角色,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明显的核心骨干。
王研介绍说:“卓越地质人才计划”与2013年出台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并行,入选者都将被授予“李四光学者”称号。
一个侧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使用好土生土长的“儿子”;一个侧重引聘海内外掌握关键技术、能够填补中国地质调查局空白、迅速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和国内地学界地位的“女婿”。中国地质调查局正是这样力求通过“引聘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突破一项技术,占领一块高地”。
据介绍,这两项计划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最高等级的人才计划,在项目支持、工作条件、事业平台、工资待遇方面支持力度相当大。两项计划将用好本土人才与引聘海内外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各类人才都有成长的平台。
当然,其目的只有一个:尊重人才的核心价值。
用人“五不唯” 选拔看“四问”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人才评价问题一直是困扰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大难题。
过去,在人才考核评价和岗位考核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资历、学历、职称,深陷以SCI论文和各种奖项论英雄的“怪圈”。
“这就在指导方向上有了偏差。”王研说,“一些地质科技人员不是将精力用在跑野外、下大力气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灾害或地质基础难题上,不是用在服务国家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上,也不是用在如何将成果转化应用发挥效用上,而是为了职称,为了岗位,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写SCI论文上,热衷于参加各式各样的评奖。”
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基础成果、基础图件被束之高阁,没有精力将它们深加工,形成了让“国家用户”、“社会用户”满意的“产品”。
这怎么行!不解决人才评价、成果评价这个核心导向的“牛鼻子”问题,就解决不了地质科技人才队伍服务国家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们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奖项,不拘一格降人才,将品德、能力、成果业绩作为人才评价标准。
要以德为先,品德关键是看其是否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廉洁自律,品德出问题的人决不能进入人才行列。
能力关键是看其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能否承担重大工程和项目。
成果业绩关键是看其取得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对国土资源事业的支撑程度、服务效率。
其中品德是前提,成果业绩是关键,是核心。
“五不唯但不是五不要。”在采访中,王研着重强调,“中看不中用”的人才,我们坚决不要。
人才是否有成果业绩?为此,钟自然提出了“四问”原则:一问人才取得的成果是否解决了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二问成果是否实现了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三问成果是否促进了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四问是否促进了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
这就从方向上引导地质科技人才将自我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面对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基础地质问题,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引导地质科技人才从过度注重发表论文、申报奖项向注重破解关键难题、实现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等转变。
在人才评选过程中,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尤为重要。《指导意见》对人才的评选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
一是人才评选必须经过提名推荐、单位审核、资格审查、专家评审、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委员会评议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研究决定6项程序。
二是建立了单位主要负责人提名推荐制度、系统外同行专家参评制度、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评议制度和人才评审回避制度来确保选拔“真”人才。
三是人才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内外知名同行专家组成,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外专家人数不少于专家总人数的1/3,确保选出的人才得到业界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指导意见》还强调人才工作评审实行回避制度,要求相关利益人要主动提出回避,确保评选的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还明确规定了直属单位司局级领导干部和局机关职工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参与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评选。
据称,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当前很多优秀的地质科技人才一旦在业务上做出突出业绩,就转向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或既搞业务又搞管理,分散了精力,一定程度影响了其专业技术职业生涯发展,使一批潜在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无法脱颖而出。
毋庸置疑,这项规定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符合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探索,对建强中国地调局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工资分配倾斜 称号非终身制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出台的含‘金’量最高的文件。”在《指导意见》发布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大地质科技人才非常认同。
大家感到:体制是根本,机制是关键,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
记者了解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通过统筹全局绩效工资的方式,建立健全与成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直属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向取得突出成果业绩的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倾斜,从“要我创新”变为“我要创新”,努力解决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优秀人才,《指导意见》还要求各单位要从工资分配上给予倾斜。
据悉,卓越人才可以享受所在单位最高绩效工资水平200%~300%的待遇,杰出地质人才可以享受所在单位最高绩效工资水平120%~180%的待遇,优秀地质人才可以100%享受所在单位最高绩效工资水平。
同时,《指导意见》还要求,用好考核结果,将考核与绩效工资紧密挂钩,解决考核走过场、走形式的问题。
这意味着对考核优秀者给予滚动持续支持。记者了解到,考核优秀者,将按120%兑现绩效工资;考核合格者,按100%兑现绩效工资;考核基本合格者,按50%兑现绩效工资;考核不合格者不享受人才绩效工资待遇。
“对地质科技人才的充分尊重和有竞争力的绩效工资待遇,将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地质调查事业一线,并集聚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地质地调事业当中,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智慧的泉流充分涌动。”王研在采访中如是说。
这还不够。对于入选的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将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给予项目、资金、设备、人员、出国指标等方面的保障;将继续完善大项目机制,将“九大计划、五十项工程、三百个项目”、国家科技五大平台和国家其他专项作为地质科技人才成长的平台;对已经承担地质调查工程或项目的入选人才,考核优秀或合格者,完成任务后给予滚动持续支持;优先支持入选人才申报国家项目;大力支持以入选人才为核心的重点实验室、业务中心等科技平台和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培养推荐入选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优先支持入选人才参加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
当然,对于评选上的人才称号不再是终身制。中国地质调查局打破了过去人才计划一般只是授予称号或是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做法,对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实行岗位聘用制,享受岗位绩效工资。
据悉,《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于入选的人才岗位聘期一般为3年,要通过签订三方聘用合同,明确责任和权利,明确岗位考核目标。
可以说,入选人才并不轻松,要经过严格的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此外,考核将采取年度考核和聘期期满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档。年度考核为不合格者或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者或聘期期满评估为基本合格、不合格者,都将予以解聘。
岗位聘用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打破了人才称号终身制,解决了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各单位领导班子、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和各部门在人才培养及选拔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也十分明确。
钟自然要求:“要把人才工作作为局党组和各单位领导班子的头等大事,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落实人才培养主体责任,亲自抓人才工作,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要在人才评选、考核、培养方面发挥作用。要明确建立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首批22人获选 不看数量看质量
2015年10月25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北京,气温骤降。
这一天,刺骨的寒流抵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数十位院士、专家、学者相聚在一起,弘扬李四光精神。
这一天,重新安放的李四光铜像熠熠生辉,重新开放的李四光纪念馆高朋满座,迎来了首批客人。
这一天,22名地质专家被请上了主席台,获得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和“杰出地质人才”称号。
首批2名卓越地质人才、2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18名杰出地质人才,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局科技委员会评议、党组会审议、公示等程序,评选出的。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梁金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吴能友、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国际研究中心)卢海龙。这4位同志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称号。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马震,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陈树旺,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姜月华,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立全,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滕家欣、计文化,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周新桂、邱海峻,发展研究中心向运川、吕志成,地质环境监测院李媛、李瑞敏;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地质力学所胡健民、张永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孙继朝,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成杭新、王学求等18人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称号。
“人才队伍建设贯穿于地质调查事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人才队伍建设要与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要把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作为单位年度重要目标,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王研说,“《指导意见》是致力于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路径,以期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地质科技人才安下心来潜心工作,尽快成长为能够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
这也彰显了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崇尚科技、服务国家、尊重人才的核心文化价值,是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职能定位,尽快实现“六个一流”建局目标,对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王研最后补充道:“评选工作不是年年开展,每次评选的人数也没具体的要求。不看数量,只看质量,只要发现一批,就做到选拔一批,重用一批。”
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全面实施人才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正日渐成为地质人才大展宏图的创业热土,施展才华的黄金宝地。
服务经济社会方方面面,这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成果、一流的科技、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不就是全局上下同心协力正在奔向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