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视域下的学以成人

14.08.2018  19:53

  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了,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主题太中国化、太儒家化了,对“世界哲学”的广大、深邃会有减损。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哲学门类很多,内涵极为丰富,而中国哲学的长项在人生哲学,特别是儒家,始终把学以成人放在首要地位。但我觉得这个主题是充分考虑了世界多元文化的需要和当今世界的紧迫形势后确定的,很恰切,很适时。从大处说,人猿相揖别,从草昧到文明,它的分界就是有了逐渐清晰的学以成人的意识。从小处说,“哲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着眼点放在帮助人实现美好生活与和谐发展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学以成人。西方哲学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惊异”。而当古希腊的大多数哲学家把目光投向自然哲学,探究万物的本原和法则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警示,要哲学家探究人的本质,人的活动规则,人的诸如公正、虔诚、明智等德目的定义。但西方自然哲学的传统太深厚,逻辑学、知识论对其他门类影响太深,以至于西方伦理学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探讨何为人、何为善、具体道德项目如何定义等,对修养功夫的讲求相对较弱。自从基督教在西方广泛传播,西方哲学更把修养实践归入宗教,伦理学的实质是对共同订立的契约的遵守。但因为西方深厚的法律意识、宗教意识,学以成人仍然是人们的一般追求。在西方现代哲学体系中,科学与人文仍然是两大系统,从中衍生出了许多交叉学科,人文科学的方法受自然科学方法影响很大,如西方现代哲学的现象学、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等。

  一

  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它的主要成就毋宁在学以成人上。人文的早熟与发达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周易》中即有“人文”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文明以止,人文也”,即用各种文明成果来内化、熏陶、造就人,使之达于各社会发展阶段应有的高度。并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不仅是少数士君子所具备的品德,也是通过教化使全社会具备的品德。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的全部注目点皆在学以成人。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是基础,立功立言是它的自然推出、延展。孔子一生都在教人成就此理想人格,他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崇德广业”,即内以成就德性,外以建立功业。孔子自己“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教导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担忧弟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并告诫弟子“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弟子概括孔门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弟子学有所长,著名者如“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皆学以成人的佼佼者。此后孟子、荀子等大儒遵循孔子的基本路向做了适合各自时代条件的发展。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的洗礼,至宋明学以成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强音。宋明理学吸收道家、佛家在宇宙论、心性论上的成果,创建了一整套学以成人的理论。它的天道论除了探讨万物本身的性质和法则,更为人性论建立了形上学的基础:“天德之大德曰生”是人的善性、人的仁爱之心的天道根据,“天命之谓性”;而人性论又是修养论和治国论的根据:“率性之谓道”。理学大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学以成人的集中表述。中国历代哲人是这一理想的践行者、示范者。

  二

  不仅儒家,中国哲学的其他派别也无不以学以成人为归宿。如道家,虽然老子讲“绝学无忧”,讲“绝仁弃义”,庄子讲忘世,讲逍遥、齐物,并抨击儒墨,实际上他们的最后归宿也在学以成人,不过欲成就不同于世俗的另类人格:胸怀洒落,境界高迈,去粘除滞,超然物外。并以清醒的头脑、清白的操守保持对世界种种污浊的批判。成就此种人格理想,也须学以成人,不过是另类的学、修而已。又如墨家,其理想人格以关怀下层百姓,解除民生疾苦为首务,所以墨子倡导非攻、兼爱、尚贤、节葬等,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厚葬久丧。即使它的“天志”“明鬼”,也是借用天的意志、鬼神的力量对种种社会暴行进行惩罚,为万民兴利除害。法家视儒家的礼乐教化为不急之务,主张治国须严刑峻法,任官须综核名实,主张培养一批懂法执法、不畏权贵的人才,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名家是一批精于辨名析理,以概念分析为务,长于形上思辨的人,他们“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他们的学以成人,是成就长于逻辑学和知识论,不注目于具体政事方略的思想家。阴阳家专注于阴阳、五行,重视阴阳两者相反相成,动态平衡;五行相生相克,既是构成事物的质素,又是事物的形态特征;阴阳五行构成一个框架,用之范围一切,笼罩一切。这六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具原创性的思想派别,是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中国哲学博大丰富,波澜壮阔,是由于思想家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精深思考,百家争鸣,不拘一格,中国哲学园地才这样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所成就的人才才不千人一面,各著精彩。

  中国哲学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一种技艺,更多的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庄子》庖丁解牛所谓“由技进道”。中国学术是合真善美为一的。真给予人的是事物的规律、法则,而通过比类、连通、体证、象征等思维方法,规律、法则变成了道德原理,真同时具有善的功能。善所带来的崇高感、充实感、慰藉感同时具有美的品格,这就是境界的超越和人格的升华,孟子所谓“上下与天地同流”。中国哲学真善美合一,哲学中包含着某种宗教因素。因为没有基督教那样的一神教,中国哲学对于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不是靠信仰而是靠理性,不是靠皈依而是靠自立,所以格外重视学以成人。

  三

  学以成人,重在“”字。重视人格修养,重视人的综合品质,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实际能力的儒家,最重视学。教育是儒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是教育家,一生以文王、周公为楷模,以仁、礼、忠、恕教学者,自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并整理古代典籍,作为教学范本,传之后世。孟子以传承儒家学说为职志,以大禹、周公、孔子为效法的榜样,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为首务,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为培养目标,倡导以“鸡鸣而起,孳孳为善”的勤苦精神去学习。荀子作为孔子之后最大的教育家,对学以成人有深切论述。荀子主张性恶,就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以《劝学》为著作的第一篇,也是要突出“”的重要地位。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中关于修身、立本、行为规范等具体知识:“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修养自己,不是为了夸饰、卖弄,也不是为了谋取财利:“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学习要记诵、理解、思考、体验并重,注重各学习环节的融会贯通。通过学习,就可以解除思想方法上的种种蒙蔽,正确地运用思维工具。此后的中国教育,无不以先秦所创设的思想、理念作为遵循的方向和讲习的内容。

  在目前世界范围内重科技,轻人文;重现实利益,轻人的理想、价值,由此造成种种社会弊病。这在当下的中国更具有紧迫性,学以成人的重提适逢其时。在新的社会背景、新的成人目标和新的学习形式的前提下,增强对学以成人的关注,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