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海外“清风”从哪里来
14.04.2015 12:38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国办近日发布了《2015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其中专门提到将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的“清风”行动,它主要包括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对出口非洲、阿拉伯、拉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商品开展专项整治等。此举引发学界业界的广泛解读。
中国制造:对外传播的形象载体
毋庸置疑,这是继中国政府在加强对出境游本国公民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及建立海外游“黑名单”等措施后,采取的旨在提升中国海外形象的又一重点工程。只是侧重点从中国人,转移到同样会“说话”的中国制造形象上。
“仓廪足而知礼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海外合作交流深入、广泛发展,一个崭新而正面的海外形象,对中国政府也好,对普通中国公众也罢,都是种软实力彰显。在其助推下,中国制造也能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高大上”、更具吸引力,也更符合一个“崛起中世界大国”的公民、产品、产业形象定位。其重要性也决定了,开展针对中国制造形象维护的行动需要不小投入和决心。至于“清风”应从哪里来又是怎么个刮法,势必会引发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早在2009年,商务部就牵头制作了一则30秒长、主题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在全球主流媒体上播出。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深度延展的氛围中,它着力凸显“中国制造”的产业链地位与价值。这种形象塑造,既以中国培育的实力型品牌为媒介,也需要“世界工厂”在企业运作模式上跟其形象诉求配套的改观,以作为软性传播的支点。要知道,企业用工制度、福利配套、环保投入等也是“中国制造”形象的微观成分之一。本质上,中国制造是对外传播的形象载体,而维护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则需要将企业作为呈现的窗口。
该怎么维护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
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的整治,就主要是针对非洲、阿拉伯、拉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产品。而将浙西出口目的地列入“清风”行动的重点,主要是因这些市场存在较多中国产品、中国经营行为方式。熟悉中国外贸史者都知道,中国和这些国家间的贸易发展经过许多起伏,且存在“国家队”、个体商户、中国在海外注册私人公司及其中间人多头并举的情况。自上而下、政府牵头的“清风”能否遍及这些并不都直接受政府管辖的经营者?这固然存疑,但可以肯定,这些企业及其产品在生产环节质量控制、用工环保层面,必须接受有序的制度规则管束。
政府在营造中国制造的海外“清风”时,应通过立法、监督、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等手段,从源头和根本上鼓励优秀品牌、优质产品的发展壮大,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让生产上述品牌、产品的企业在市场上具备更多的获利空间;同时,充分运用国际间外交、外贸、经济金融合作等政策杠杆,为这些中国制造的“精品”产品、品牌、企业鸣锣开道、保驾护航,让它们不论面对本国劣质产品,或面对海外各档次产品、企业的竞争,都能游刃有余。还要懂得利用国际规则,围绕重大涉外案件开展跨境联合执法,开展海关打击跨境侵权商品贸易执法行动,也推进检验检疫电子证书国际合作。
还得看到,“清风”行动的目的,在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地位,这其中包括档次、品质、营销手段,但又不仅限于此,市场是复杂多样的,消费者也有不同的需求、品位、选择、取向和层次,他们有的追求“高大上”,有的却追求性价比,有的觉得优质优价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却钟情价廉物美。此次政策引导所指向的亚非拉市场,本就是多元化特色最明显的市场。
基于此,“清风”在确保产品服务质地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讲求实效。要知道同是一缕凉风,在赤道、盛夏吹来会令人心旷神怡,而在隆冬、极地吹过,则是另一番滋味。也只有对接了具体市场的需求,才能让中国产品、服务和企业在“上档次”的同时,在目的市场的份额也得以保障,让“中国制造”更具分量。
来源:新京报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14.04.2015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