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评估组 为杭出谋划策
7月7日至8日,“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考察评估组来到杭州,对杭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工作进行考察。
据了解,本次考察评估组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担任组长,工信部领导和中国工程院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咨询委专家成员组成。本次考察评估工作分为现场考察和评估会两部分:7日,专家组实地考察了余杭区、高新区(滨江)的7家企业和1个特色小镇;8日上午,省、市领导与专家组召开评估会,针对“中国制造2025”杭州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看好杭企的智能制造发展
在第一天的考察活动中,考察评估组来到余杭区和高新区(滨江),依次实地考察了老板电器、贝达药业、春风动力、西奥电梯、物联网小镇、海康威视、正泰新能源和阿里巴巴滨江园区,对杭州制造业+互联网的融合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所参观的企业中,“机器换人”这一情况给专家们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在老板电器的制造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早已成为生产的主力军,原本需要300多人的工厂如今只需50人左右,人工成本缩减了80%以上;曾荣膺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工业大奖”的贝达药业,在他们的智能生产车间里,都是依靠机械手臂将药品装入药盒之中,保证药品装配的干净、准确;电梯行业的“明星企业”西奥电梯,他们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内,流水线上已经基本采用自动化操作,基于对机器人的深度开发,其生产线已具备高度的柔性,可以胜任各种生产要求;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光伏发电投资企业,正泰新能源的智能车间中,AGV(自动引导车)满载零部件,按照预设路线自动行驶,其车间作业人员已从最初的300多人精简到100人以内,实现产能230MW。
除此之外,还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也让专家们大开眼界。海康威视作为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充分利用了深度学习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通过他们的人工智能摄像头内置GPU(图形处理器),不但可以区分屏幕上的不同类型交通参与人,还可以将其交通数据实时储存在云端;阿里云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去年起则就将人工智能推向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其研发的ET工业大脑在流程制造的数据化控制、生产线的升级换代、工艺改良、设备故障预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中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中策橡胶,已经通过阿里云ET工业大脑的赋能,实现了混炼胶平均合格率3-5个百分点的提升。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将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而现在看来,杭州是最有条件做成这件事的地方。”考察现场,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振奋地总结道。
评估座谈会上
院士专家们纷纷为杭州出谋划策
虽然第一天考察了整整7家企业和1个特色小镇,但没有总结归纳远远不够,对于杭州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专家们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第二天的评估会现场,专家们就对杭州在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两大国家战略中所展现出的“互联网+制造”特色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为杭州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其中,周济表示,杭州申请“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本质上来说还是为了城市的发展。杭州要牢牢把握制造业,围绕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的目标,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顺应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趋势,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引领下一步革命高潮。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院士潘云鹤说,他认为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如何将互联网+智能制造融合非常重要。而杭州制造业的发展,是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下进行的,和很多其他城市不一样,这个视野概括起来就是整个经济的转型。
“架构清晰,体系合理,特色鲜明,路径可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则是用16个字概括了杭州的申报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士李晓红,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东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等多位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记者 徐歆婷 通讯员 舒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