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的若干热点问题

25.02.2018  23:23

  2018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三年,也是中国书法事业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去年,书法进基层活动有序开展、中国书协展览力推精品力作、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审慎评选、第十一届全国书学讨论会顺利举办、高等书法教育有序推进、中小学书法普及工作深入展开等,诸多书法文化事项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就大众之所关心、书法界之所注目的方面,我们择要予以回顾、述评和展望。

  文化引领——高规格书法奖项实现价值导向

  自2017年5月开始,书坛备受人们关注的大事件无疑是中国书协“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选与发布。相对于一般的书法赛事来说,兰亭奖的获奖结果代表着我国阶段性书法研究和创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在书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其肩负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势在必然。

  庄重开篇,满意收场,是我们对一次高规格艺术评选的期待。“兰亭奖”金奖代表着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影响着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金奖空缺在以往的兰亭奖评选中可谓史无前例,而本届评奖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中国文艺评奖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做出此种客观判断与决定,实际是对当代书法发展的一种综合考量,这不失为一种价值审视和文化反思,尤其是对当代书坛“艺文兼修、技道并重”理念的一种践行。没有金奖,或许才更符合真正的“兰亭精神”。

  在中央新的文艺评奖政策出台之后,本届兰亭奖评审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改革,大到道德学问的考察,小到种种评审的细节。诸如在征稿环节增加集体推荐环节;参评作品增加到3件,避免1件定高下;将作者的道德品行纳入考核环节;评审环节,投票与打分相结合;增设审议委员会;悉数取消各个单项奖,只保留了创作类奖项等等。结合历届评审经验,本届评审进一步完善、夯实了评审的整体结构,为评选的公开、公正,做出了严谨、合理的制度安排。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从开始征稿到最终评选出结果,书坛内外热议纷纷。从来没有哪一届兰亭奖像本届这般严谨规范、这么注重程序与细节的设计,也从来没有哪一届兰亭奖引来如此广泛的追问乃至质疑。“金奖空缺”成为本届兰亭奖的最大看点,但空缺的深远意义定会在日后显现。金奖的空缺,充分体现了中国书协及所有评审专家对兰亭奖的严肃和谨慎态度。这是对所有参与作者负责,也是对书法事业负责的态度。兰亭金奖之所以空缺,是因为在所有评审团成员看来,所评出的70位作者的作品,整体水平虽然十分可观,但距离金奖的创作水准还有一定距离。

  此后,书坛上下仍然需要一起努力,在对中国书法的本质把握和方向引领方面抱以清醒认识,让中国书协作为高规格展评活动主办者的公信力不断增强,真正让国家级书法艺术赛事成为凝聚和激发公众学习和创作热情的动力源。

  拨雾寻道——高等书法教育审慎前行

  当前,高等书法教育无论是从全国书法专业的开设情况还是全国范围内的书学研究都呈现出百花竞放的趋势。

  2010年全国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艺术学被列为第13个门类学科,书法学则被列为美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学科目录为:130405T,书法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归属。2017年3月17日,教育部确定了审批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及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其中又有15所高校获批设立书法学专业,学制为四年,毕业时授予艺术学学位。至此,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办学层次包括书法专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外国留学生和艺术硕士等。书法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专业,但书法专业在高等院校的位置归属依然不能统一,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的召开,博得了书法理论界的关注。随着高等书法教育的繁荣发展,书法理论研究也日渐体现出专业化和集中化的特点。入选一些全国性书学讨论会的作者几乎都是书法专业的硕士或博士,这已成为当前书学研究作者学历层次分布的特点。

  各大高等院校包揽书学理论奖,这是近些年来高等书法教育的成果体现。但是如果书学理论奖都是高校垄断的话,也容易产生学术生态上的近亲繁殖,这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学术趋向。站在全国的书学生态视野上予以平衡,就要划出一定的比例给予非高校作者。最近十几年来,书法界对学术研究略有冷落,缺少大项目的成功申报和高质量结项。问题突出表现在:书学研究与书法创作如何兼顾、当代书法专业毕业生如何妥善就业、书法教学与品行教育如何并重等问题。今后我们要审慎面对现存的不足,让高等书法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前景可期——书法基础教育开端良好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要建立文化自信。书法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书法进校园”活动就是其中一项薪火相传、承前启后、惠及子孙的活动。

  现在,“书法进校园”活动已经在中华大地普遍开展。近年来,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提出相关议案提案。此外,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还提出,将全面启动课程改革,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界落地生根,把书法、诵读等传统艺术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去。

  随着“书法进课堂”活动的大方向的明确,专业师资短缺这一主要问题就凸显了出来。2017年3月,中国书协相关领导在回答记者提问关于“书法进校园和汉字书写推广”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影响书法进课堂的主要症结在于书法教师的编制问题。书法教师编制解决了,师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书法进课堂才会真正得以落实,深入普及书法教育的大问题也就可以切实解决。可见,与师资问题紧密相关的教师编制问题是关系到“书法进课堂”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最有可塑和培养空间的阶段。作为人生奠基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艺术的涵咏、书法的熏陶就越可能体现出它独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新时期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普及书法教学,让书法艺术走进校园就显得极为迫切,尤为必要。

  回顾中国书坛,无论从理论引领还是具体实践方面,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书法的关注和支持愈加强烈,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更应该以昂扬的精神、全新的面貌,用务实的书法教育工作、优秀的书法艺术创作去助力时代、讴歌时代,奉献有益的精神食粮给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的书法人为谁而书写,书写什么,如何书写,决定了书法在当代的作为。

  中国书法艺术在当下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潮流中,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潮头,担当起建构国人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这是强大起来的文化大国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期望,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机遇。只要书法教育界以及各级文化部门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书法的普及工作将会深入开展,各级书法活动将会有序举办,书法艺术将会更近距离走到人民中去,社会大众的书法鉴赏和书法实践能力将会逐年提高,懂得欣赏和学习书法艺术的群众会越来越多,以书法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会在新时代文化战略指引下健康发展。(作者:倪文东 范功,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