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赴欧再迎投资潮

10.04.2015  20:04


国内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中企赴欧的收购对象也存在转型升级的需要。相比过去,中企到德国投资更加关注制造业技术层面,到中东欧投资则更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高铁、能源、电力合作等。



 



  欧元贬值加大了中国出口增长的压力,但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并购带来了机会。据《欧盟观察者报》的数据,去年,中资企业对28个欧盟成员国总共投资180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一倍,创下历史新高。一些分析称,继2014年出现大幅增长之后,今年中国对欧盟投资的力度还会加大。



  对于这一轮的投资热潮,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欧洲经济疲软,欧洲业者开始对中国资本持欢迎态度;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倡导建设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战略也为企业进军欧洲市场增强了信心。同时企业也希望借助这一轮投资机遇,实现自身产品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利共赢



  今年伊始,中国投资者分别斥资43亿美元和15亿美元收购了地中海俱乐部和卢浮宫酒店集团。2月10日,中国万达集团又宣布以10.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体育传媒集团瑞士盈方公司。近日,中化集团将收购全球第五大汽车轮胎生产商意大利倍耐力也在欧洲引起震动。



  “目前整个市场都看好美国,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相比之下,投资者对欧洲市场的看法却比较悲观,这也让投资者看到了不少抄底的好机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的一位分析师称。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姚铃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欧洲开展并购和投资,是长期存在的现象。“相比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目前是企业赴欧投资的一个相对好的时机。



  姚铃认为,现在国内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到欧洲的收购对象也有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向这些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可以收购一些品牌。



  “目前欧洲经济不景气,需要外来投资帮助其提振经济,因此投资机会相对较多,他们也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前去并购投资。”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国际贸易投资室主任冯雷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指出。他同时指出,国内目前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等对外开放战略对此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欧洲资产确实处于一个估值偏低的时期,但欧洲急需外来投资助其走出经济低迷,因此中国对欧加大投资不仅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双方利益,是水到渠成的事。



   多点开花



  对于中国投资,欧洲各国政府和企业界总体上持欢迎态度。法国总理瓦尔斯今年1月访华时就表示非常欢迎中国投资。意大利总理伦齐更是亲自到场为上海电力和国家电网在意大利投资的签约仪式助威。



  姚铃告诉记者,相比过去,中企到德国投资更关注制造业技术层面,到中东欧投资更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高铁、能源、电力合作等。



  “从经贸的角度来讲,中国一直是欧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引进技术来源方。未来,我们国家也希望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将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联系起来。”姚铃认为,未来中欧双方在金融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会越来越多。



  相关分析也指出,中国投资对私有化购买和不良资产投资项目也越来越感兴趣,例如新中欧丝绸之路所途经的希腊港口、葡萄牙必利胜银行以及西班牙禁止赎回的固定资产等。



  但海外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买完了事”,后续整合的种种难题也是中企西行的老大难。因此,冯雷提醒企业,目前欧洲经济不景气,需要外来投资帮助其提振经济,其经济恢复后,目前的优惠政策能否继续维持值得关注。此外,相比美国,欧洲的投资环境相对复杂,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很多方面还存在变数,企业赴欧投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受大环境影响而盲目决策。

(台州市商务局供稿 转载地址:国际商报)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