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人有个约定—记舟山残疾人志愿者顾亚海
本报记者 阮蓓茜 通讯员 周子涵
一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只能靠拐杖行走,缘何能十多年坚持帮助别人,累计参加志愿服务1.1万小时?当记者见到舟山志愿者顾亚海时,找到了答案。
眼前这位个头不高却站得笔挺的男子,若不是左手拄着拐杖,很难将他同残疾人联系起来。“我本来应该拄两根拐杖。”顾亚海拍了拍自己的左腿,古铜色的脸上露出笑容,这条腿因肌肉萎缩已使不上力,但他忍痛坚持康复训练,硬是扔掉了一根拐杖,因为“我想为自己和别人多做些事。”
在定海区昌国街道东管庙社区的一间小小理发店里,每月总有几天不见理发师顾亚海的影子。原来,顾亚海与社区老人有个约定,每月定期去老年活动室为他们免费理发。
日前一个下午1时,顾亚海带着工具包,开着残疾人机动车准时来到老年活动室,为老人们理发。前段时间,他特地找来一张老式高背理发椅,“老人坐久了会累,这种老式椅子坐着舒服。”他说。
这些年来,顾亚海和老人们彼此熟悉了,哪个老人没有及时理发,他都清清楚楚。对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他就拄着拐杖上门服务。
东管庙社区的吴老伯,生前因高血压引发脑中风,常年卧床不起,理发成了老伴何阿婆的心病。顾亚海得知后,主动上门为吴老伯理发。吴家在四楼,顾亚海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爬上四楼,理完发后又艰难地下楼,多年来风雨无阻,直到老人去世。何阿婆过意不去,总想塞钱表示谢意,顾亚海坚决不收:“这点小事还收钱,我就不是顾亚海了。”
早年,顾亚海在定海一家福利企业当修理工,父亲想让孩子多学门手艺,就把剃头手艺传给了他。谁知多年以后,这份手艺不仅养活了顾亚海,还让他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
如今,在社区的老年活动室,还会看到几名穿着时髦的年轻理发师在服务。他们说:“顾师傅的事迹让人感动,我们也要为社会出一分力。”
2014年,昌国街道成了定海区“小政府大社会”试点街道,顾亚海设在老年活动室里志愿服务的“康夕老年理发室”成了重点培育孵化对象。如今,他的服务小队已拓展成由15家爱心理发店、41名理发师组成的康夕理发服务团队,服务范围也从东管庙社区延伸到街道的19个社区和村。
顾亚海依旧在奔波,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部队官兵免费理发。他说:“只要还站得住,我的工作不会停。”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