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逾2000个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助力母亲河重现清流——钱塘江总体水质变良

21.10.2015  18:14

  本报杭州10月20日讯 (记者 陈文文) 农村变公园,在浙江已不是新鲜事。在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沿岸,2000多个村庄经过连续5年的环境连片整治,助力重现15年前的水质——从省环保厅传来消息,今年前9月,钱塘江总体水质状况为良。

  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随着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问题凸显,总体不容乐观。5年前,浙江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这5年间,浙江把钱塘江流域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作重中之重,争取到中央专项资金8.71亿元,在203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合计整治资金超过26亿元,受益人口超过181万。

  在钱塘江流域沿线,农村治污从最开始的卫生改厕、化粪池、沼气池等比较简易基础的处理方式,到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好氧处理等“高大上”的处理模式,浙江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在钱塘江源头——开化音坑乡儒山读经源村,煤山废水也能变废为宝。“几年前,煤山上流出来的水都是发黄的,河道里寸草不生。自从村里建好了矿尾水处理工程,这些煤水居然能变成养鱼的清水,太神奇了。”村委会主任叶勇平说。

  村庄环境整治和水质变化密不可分。钱塘江流域中,从开化县境内的马金溪一直到下游富春江,这段水体都可以游泳,断面水质能达到Ⅱ至Ⅲ类。“昔日臭水塘,今日莲花香”的沿岸村庄比比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用“沧海变桑田”来形容。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5年间,全省共建成1600套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5700公里配套管网、2.8万余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200个垃圾处理和转运设施。

  变清的水催生“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流域沿线的村民最有体会。建德三江口镇九姓自然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后,国庆期间游客量比去年翻了三番;桐庐的荻浦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后,景区第一年游客量就达68.3万人次,一跃成为全县客游量最大景区。

  改善农村环境在浙江持续进行。今年4月,浙江成为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的试点省,将用3年时间打造一个环境“升级版”的浙江农村,其中重点支持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1250个整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