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确定首批20个旅游资源村
这几天,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党支部书记蓝培发喜上眉梢,大洞源村第一批村民顺利搬迁下山,山上“万城谷壹号”民宿正式开门迎客。
大洞源村地处海拔800米的高山地区,全村80%以上是客家人,保留了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俗风情。受交通等条件限制,大部分村民都希望搬迁下山。但是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村民宅基地实行的是一宅一户,搬迁下山需要老宅退耕还林后才能申请宅基地建新房。
新出台的《遂昌县农家乐民宿资源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让大洞源村重获新生,《办法》规定,旅游资源村的村民签订房屋保留及产权无偿移交给村集体后,可以享受农民异地转移优惠政策。目前大洞源村已有7幢黄泥房过户给村集体,村里回收后,上海一家农业企业看中了这7幢黄泥房,迅速以百万租金与村委会签订了20年租期。
目前,遂昌已完成对600个村落黄泥房的普查摸排工作,首批确定20个有保护价值旅游资源村,共有15个民宿开工建设,投资额达7000多万元。
老房保护破题
“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陶居。”400多年前,遂昌县令汤显祖盛赞山居草堂的桃源佳境。
千百年来,传统的黄泥房在大山之中护佑着当地人的生活,传递着怡山乐水的旨趣。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多的黄泥房长期闲置无人居住,在风雨侵蚀中坍塌损毁,汤显祖诗词中“陶陶居”的意境已然消失。
“黄泥房是浙西南典型的民居,它融于山水间,既是一种景致又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稀缺资源。”遂昌县旅委主任孙培莲说,全县乡村泥坯房资源越来越受到投资商的青睐,保护、梳理和包装泥坯房资源已迫在眉睫。同时,随着农村村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实施异地转移的意愿不断高涨,而根据现行“一户一宅”政策,异地转移后原有房屋将实施拆除,泥坯房资源将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乡村原始风貌遭受破坏。
新出台的《办法》,就是专门针对上述问题而设。海拔800米的车前村,有100多幢保护完整的黄泥房,还拥有梯田景观、茶田景观、森林景观,根据《办法》,这里被评定为首批农家乐民宿资源村。
村党支部书记范建武告诉记者,近年来许多村民下山脱贫,闲置的黄泥房在风雨侵蚀中倒坍,目前已有10来幢黄泥房损毁严重,“《办法》的一大重点就是‘黄泥房的保护计划’。由村集体统一回收,村民看到了黄泥房的价值,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黄泥房。”
在车前村,有一个由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收购黄泥房领导小组”,负责对闲置的黄泥房进行摸排、登记、价值评估后由村集体进行回收。
“想不到,废弃的黄泥房也能卖出好价钱。”村民范显跃拿着刚刚与村委会签订的合同开心地说。范显跃的黄泥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建筑面积240平方米。5年前,他们全家搬到了县城居住,黄泥房倒坍了一半,正当范显跃为老房发愁的时候,村委会以6万元的价格回收了他的老屋。
拉动集体经济
“别看我们的村子偏远,外面游客偏偏喜欢。”大洞源村党支部书记蓝培发说,“万城谷壹号”刚刚开业,每个周末几乎爆满,一房难求。接下来,大洞源村以这笔租金做资本,将大洞源村建设成为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型民宿村,仅这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
在车前村,“收购黄泥房领导小组”刚刚完成黄泥房回收工作,温州投资商戴晨晨就看中了其中2幢较为独立的黄泥房,与村委会签下了20年租赁合同,并投资建造民宿。
此前,戴晨晨一直有个计划:找一处黄泥房,通过修旧如旧保持传统质朴的特色,有机融入现代装饰风格,采取开窗、搭台、增设卫生间、墙面防水和屋顶天窗等手段,增加居住舒适性,为城市游客在乡村安个家。
在过去的一年里,戴晨晨10多次来遂昌,为的是寻找民宿计划的落地。“我曾与多家黄泥房主商谈,但是每次都因为政策处理不能到位,担忧因产权不明晰造成矛盾,计划屡屡被搁置。”戴晨晨说。这次,车前村将黄泥房一起打包出租,让戴晨晨吃下了定心丸,他还将周边5000多平方米的果树、林地通过村集体统一承租。
“山地、土地都是村集体所有,如果向个人承租,政策处理无法到位会留下许多后遗症。”遂昌县旅委副主任黄颖介绍,“黄泥房保护计划”破解了这一难题,走出了发展乡村民宿的困境。黄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投资商来找黄泥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