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座寺,寺里有面墙。”如果你知道这说的是弥陀寺,那一定是“老杭州”,或者对杭州文化有研究。
从体育场路上并不太起眼的弥陀寺巷走进去,原本是拥挤而杂乱的人家,曾经香火兴旺的寺庙早已荒废。而如今,光是这条小巷就相当整洁干净,里面更是别有洞天,白墙黛瓦、雕梁画栋,盛极一时的弥陀寺恢复了旧貌,淹没的历史文化碎片得以重现。
经过8个多月的施工,弥陀寺公园全新亮相,免费开放。在杭州市中心这么黄金的地段,如此大的古迹公园,可能也是极少的吧。如果你再路过弥陀寺巷时,记得进去看一看。
弥陀寺历经130多年沧桑
曾经是香客们的第一站
“实在不敢想象,以前那么多户人家是怎么住下的。”昨天,在这里住了60年的阮秀华阿姨回“老家”来看看,她指着眼前的一小堵围墙说,就这么长点地方,住了十多户人家,然后又指了藏经楼对面,“我们家住在那边,每天一开门就能看见藏经楼,藏经楼被隔成了好几层、很多间,住了9户还是10户人家。”
弥陀寺兴建于清末,距今已有130多年,曾经是清末、民初杭州四大寺院之一。它所在的松木场,可以说是当时城西的枢纽,“水路纵横,连接运河、西湖,商贾游人,络绎不绝”,形容的就是当初弥陀寺门口的景象。每年春天,各路香船蜂拥杭城,香客们的第一站就是弥陀寺。
随着时代的变迁,又遇战乱大火,弥陀寺逐渐失去风采,历经沧桑,办过工厂、学校,最终成了民居。
改造前,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弥陀寺,住了400多户人家。2007年,西湖区启动了弥陀寺地块拆迁。2014年4月22日,最后一个拆迁户在动迁协议上签名。2015年9月,弥陀寺公园建设项目启动。2016年6月底正式完工。
摩崖石刻重见天日
工人们光清洗就花了半个多月
弥陀寺公园的建设主要包括历史建筑修缮、摩崖石刻清理保护、绿化景观改造、弥陀寺路改造四个方面。
弥陀寺里最出名的,当然是那面墙,刻着《阿弥陀经》的摩崖石刻,高5米、长24米,每行20字,共1966字。多年下来,摩崖石刻上青苔滋生,加上石灰、污渍、烟熏,部分字迹已难以辨别。
西湖区建设局专门聘请了专业的石刻保护单位,采用表面清洗、脱盐、加固、表面防护等方式对石刻进行了清理。
工人们用蒸馏水和毛刷一点点把青苔刷下来,少则三遍,多则五遍。8个工人分4组,清洗了半个多月。还请来专家编制科学的技术方案,比如在崖壁顶端做排水沟,减少山水对石刻的侵蚀。
修旧如旧极具匠心
景观池塘与古人想法不谋而合
修旧如旧,是弥陀寺公园建设的宗旨。
山门、大佛殿、藏经楼……修缮老房子,最难的地方就是把腐朽的、坏掉的木构件照原样加工修补上去,精美的牛腿木雕也都是纯手工打造的。修复弥陀寺的木匠师傅,有30多位,大部分是从东阳、临海等地请来的老工匠,光是雕花组的木工就有十六七人。
原本位于弥陀寺西面的法雨庵,被迁移到了东面。迁移前,工人们把所有立柱、大梁、门板、屏风挡板编上号码,标明位置。搬至新址后,按原样搭起。
修缮后的弥陀寺公园,绿化面积超过50%。设计师郑殷芳说,在水景设计的时候,考虑在东面的崖壁前做一个池塘,没想到,施工时清理出来,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景观池塘,与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目前,弥陀寺公园园区已开放。除了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历史文脉,也是市民修身养性的城市文化公园,北山街道工作人员说,今后这里还会举办一些文化讲堂、养生讲座。本报记者 鲁佳 本报通讯员 高静玮
经过8个多月施工杭州弥陀寺公园全新亮相 -
杭州14:59 01.07.2016 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