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群文活动不缺席
在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一支由200多名群众组成的女子军乐队,每天冒着严寒在县文化广场上为游人展示。在吉林省前郭县八郎镇北上村,由周边10多个村子联合举办的秧歌会演举办得如火如荼。在辽宁省盘山县太平镇太平新村,近日举办了包括年集、年味、年祭、年戏四部分在内的乡村春晚。
北国之冬,天寒地冻,是农民猫冬、开展群众文化的农闲季节。经济条件弱、公共文化投入不足是东北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室外零下十几甚至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并不适合开展活动,怎么办?记者近日走访时发现,黑、吉、辽三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采取积极措施,补齐寒冷制约群文发展的短板。
支持民间力量参与
黑龙江省一位乡镇文化站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乡镇文化站按6个月的采暖期算,燃煤费加上锅炉工就得1.5万元。数字看似不大,但在经济欠发达县份却是笔大开支,所以当地很多乡镇文化站处在停摆状态。
然而,基层特别是乡镇村屯的群众,对群文活动却有着极大的需求。黑龙江省密山市裴德镇裴德村村民于广钦看到喜欢唱歌跳舞的村民无法在寒冬开展活动,就把自家50多平方米的房子腾出来变成文化大院,而自己和老伴花钱到家对面租房子居住。有了文化大院,村民们放开手脚开展群文活动,先后创排了20多台综艺晚会,经常到镇里、市里展演。文化大院文艺骨干刘玉梅说,虽然天气寒冷,但文化大院很热闹。
东北地区文化大院有政府设立的、村屯成立的,更多的是像于广钦这样腾出自己的房子建的。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有文化大院2900多个,辽宁省有1400多个,吉林省多达9265个。这些文化大院成为东北地区冬季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依托,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基层成立文化大院、解决冬季取暖的办法得到了政府支持和认可。辽宁省还为文化大院配备了图书、灯光音响等设备,吉林省在文化大院中的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和辅导,黑龙江省则针对每个文化大院实行帮扶制,不但帮助组建群文队伍,还积极引导打造群文品牌。
冷冰雪变成热资源
凝霜挂雪、冰清玉洁的雾凇,是东北三省的特色美景。东北三省通过举办冬季摄影展等活动,引导广大摄影爱好者走进银装素裹的北国世界,用镜头探索美、发现美、享受美。2016年,吉林省举办了“冰雪天地 魅力吉林”全省摄影作品展,几天就收到500多幅摄影作品。黑龙江省也举办了冰雪旗袍秀、冰雪模特秀、冰雪画展等活动。
辽宁省文化厅一位工作人员说,“冰天雪地”曾是开展群文活动的“绊脚石”,现在变成了“心头好”。
近年来,东北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冰雪资源推动群文活动蓬勃发展,各种冰雪群文项目正在逐步建立,如冰雕大赛、雪雕大赛、冰上杂技等高端项目在三省群众中逐步推开,让群众在赏冰玩雪中享受到群文乐趣。黑龙江省木兰县吉兴乡火炬村利用50亩鱼塘,创建了冰上文化活动基地,村民们每天来到冰上基地开展冰上秧歌、冰上舞蹈、冰上二人转等活动。
不仅如此,黑、吉、辽三省利用冰雪资源把群文活动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长春冰雪旅游节、吉林九台冰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牡丹江国际冰雪节等活动期间,各冰雪节组委会推出了“冰雪+赏民俗”活动,组织游客体验舞龙、舞狮、抽冰猴等民俗活动。
打造适合室外展演的项目
东北地区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中心、屯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设施基本完备,但由于资金有限,冬季能供暖的少之又少,于是基层的冬季文化活动就由室内转为室外。特别是东北大秧歌,群众爱扭,观众爱看。
为了普及推广冬季室外项目,辽宁省锦州市打造了文化公益培训品牌“群星大课堂”,每年春节到来之际,辅导教师走进村屯社区等进行冬季项目辅导培训。吉林省各级群众艺术馆及时将新的广场舞、健身操传授给百姓,经常举行展演、比赛,不断提升表演水平。黑龙江省用结对子种文化方式,打造遍及村屯社区的秧歌和广场舞队。
经过多年的打造,黑、吉、辽摸索出包括东北大秧歌、健身舞、广场舞、二人转、灯会、书画非遗展等各种适合室外群众活动的文化项目30多个,秧歌会演,健身舞、广场舞大赛等项目已形成各级群文品牌。吉林省白城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李敏说,白城市的元宵节秧歌会演连续举办了多年,看不到秧歌,市民就觉得不像在过元宵节。
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张丽娜表示,黑龙江省将通过打造更多的冬季群文项目带动冬季群文活动向品牌多、影响力广的方向发展,让寒冷的冬季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