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换心人”兑现了两年之约

06.01.2015  11:31

董爱强教授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53岁蒋大姐“换心”后迎来新生 现在能一口气爬六楼

今年元旦,对53岁的“换心人”蒋大姐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她的家里迎来了一位老朋友——另一位48岁的“换心人”严先生。他带着全家人,从老家江山出发,亲自开车到数百公里之外的萧山,只为奔赴和蒋大姐的“两年之约”。

两年前,蒋大姐和严先生都因为心脏衰竭得“换心”。一开始只有一枚“供体心”给他们,是蒋大姐先做的手术。“我当时很内疚,幸好后来奇迹发生了,又等来一枚‘供体心’供给严先生。我们相互约定,一定要健健康康地活下去,两年之后再相见!”蒋大姐回忆说。

心脏衰竭命悬一线

两年前,蒋大姐和严先生都因患上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而挣扎在生死边缘。他们都曾去过多家医院,得到的回答都是必须做心脏移植。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得知浙医二院做心脏移植较为成熟。于是,两人先后在2013年元旦前夕住进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待心脏移植。住院期间,因“同病相怜”使他们相互认识,两个家庭也因此走近并结下友情。

后来,他们俩等到了一枚“供体心”。因为蒋大姐配型比较高,加上她病情危重,先做了手术。严先生替蒋大姐高兴的同时,也有些失落。因为愿意捐献器官的人非常少,符合心脏移植标准的供体就更少了。一旦失去一次供体的机会,就很难等到第二次机会,很多病人就是在等待供体中耗尽了生命。

蒋大姐的手术非常成功,但严先生的病情却加重了。当时还躺在病床上的蒋大姐,给他写了张字条,劝他别放弃。

字条上写了什么?蒋大姐记得很清楚,是三个“相信”:相信医院、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严先生受到了很大鼓励,还和蒋大姐定下了“两年之约”。更加幸运的是,医院内有一位患者愿意捐献器官,这枚“供体心”所有的配型指标都与严先生相符,他终于得救了。

换心”后的生活更精彩

二十多年来,蒋大姐的心脏一直不好。2006年,她参加单位运动会,进行乒乓球比赛时突然晕倒被送医后,心脏的毛病好像就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年都要进一次医院。

心衰越来越厉害,感觉很难受,我根本都吃不下饭。脸是青灰色的,只能躺在床上,腿上的肌肉都萎缩了,我甚至都想过安乐死。住进浙医二院之前,老家的医生说,我可能最多只能再活3个月。”蒋大姐说。

换心”后的生活怎么样?蒋大姐直言:“感觉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蒋大姐说,她术后第四天就下床了,术后一个月出院。现在身体很好,她不仅是夕阳红舞蹈队的“主力”,下个月还要代表单位参加区里的运动赛。朋友们看到蒋大姐生龙活虎的样子,都不敢相信她做过心脏移植这么大的手术。

除了不要感冒,其他没什么问题。上个月,我和朋友们还去新马泰玩了一圈。坐飞机、旅游,都没有觉得不舒服。我家住在六楼,现在一口气爬六楼,一点都不费劲。这要是以前,哪敢想啊。”蒋大姐笑着说,“真的得感谢浙医二院的医生护士们,让我和我的家庭都得到重生。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郑琪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