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两会时间 让环保的声音更响行动更多
□ 乔 宁 □
两会期间,虽然北京的天空表现还算不错,但雾霾话题依然是代表、委员和媒体关注的热点,环保部部长的新闻发布会依然让社会充满期待。从舆论来看,公众对环保问题逐渐由情绪发泄转为理性献策,政府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和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的理念更加坚定,更有信心。
近几年,我国环境治理确实往前迈了不小的步子。以治霾为例,国家进行顶层设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多地明确治污减排目标,淘汰落后产能,启动应急预案……从监测数据看,全国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指标有了明显下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经济发展之中取得这样一个进步是很少有的”。
可另一方面,公众的直观感受似乎没有太大改观。“APEC蓝”“阅兵蓝”“两会蓝”虽带给人们欣喜,但更多时候,那种戴着口罩阻挡雾霾的憋闷,那份灰黄一片遮天蔽日的压抑,振荡着每一个人的心。治霾之战其实才刚刚打响,要让“白天蓝天白云、夜晚繁星闪烁”常态化,仍是公众急切的期盼。
污染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要治愈积弊,必须破除各级政府唯GDP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在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过程中,难免会有损一些利益,遭遇一些阻力,这需要国家拿出铁腕治污的魄力,更需要各级官员和企业家有长远眼光和社会担当。
治污,不仅需要理念、政策、规划,还需要科技支撑和灵活的措施。比如,管控汽车尾气排放除了限号,还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普及的补贴力度;多建设城市“绿肺”,提升空气净化能力;提高油品质量,减少硫排放。改变能源结构,要严格限制煤的使用,更要引导和促进新能源的开发、替代。这对国家的行政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当然也是推动和促进。
治污,不光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每个人都不能免责。出行多搭乘公共交通,自采暖稍微降低一点温度,少产生垃圾、坚持分类投放,给予环保工作多一点理性关注和监督,对于生态保护的持久性、艰巨性多一分理解和宽容。每个人从受害者到呼吁者、监督者,再转变为参与者,让环保的声音再响亮一点,让行动更多一点,就会汇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推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回来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