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史志办征访《百村故事》
天高云淡,最宜访山问水,寻找乡村散章,记录田园牧歌;而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部历史,都有着独特文化和品格,是繁衍生息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挥之不去的乡音乡韵。
近日,东阳党史办(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立足于传承历史文脉,围绕东阳市委产业植入工作重点,发动社会文化人士,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开展《百村故事》征访工作。
乡村文化如同一块块“璞玉”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东阳市史志办主任张忠鸣说,此次东阳史志办编撰《百村故事》的目的,是挖掘、提炼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产业发展,融入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景观。什么是乡村文化?如何挖掘乡村文化?它又如何转化为产业发展?张忠鸣有自己的一番体察和感悟。
他认为,乡村文化隐藏在历史积淀塑造的人文内涵中。村名的背后,藏着一个人或一件事;村庄的建筑格局,是千百年择优而居的生存状态;聚落的形态,来源于一个望族或一段历史;村庄风水,包含着先祖生存的智慧;村落的山水,赋予了人的意趣、审美。
乡村文化也反映在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里,包括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等,它们如同一块块“璞玉”,镶嵌在东阳大地里,了解和梳理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东阳市东阳江镇天山村。
挖掘提炼文化符号须吃透当地历史
那么,如何挖掘乡村文化呢?张忠鸣娓娓道来。他说,一个地方的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了村民采用哪种生产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的材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景观。正是地域根基的不同,乡村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景观形成差异,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因此,挖掘美丽乡村文化应该了解乡村所处的地域环境,从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入手。一是吃透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每个村落的发展,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这些村庄,或因为重大事件,或由于重要人物,从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转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并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吃透隐藏的历史,才能更好地选择村庄独特的文化属性,打造不一样的文化品牌。
二是选择认同性强的文化符号。乡村,对当地居民来讲,是一种生活环境、一种生命印记,对游客来说,对乡村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知。想要了解一个村的故事,需要对本土文化有一种认同性,才能真正融入、感知。
在此基础上,再对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重新塑造,提炼一种让村民认同、游客感知的文化符号,比如本土的最美建筑物、祖传技艺、优良文化习性等等,这些文化符号可以应用在村落的景观环境、交通指引、建筑形态、文化演艺、产品包装等乡村系统中,通过不断挖掘开发,让这些沉寂多时的文化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云雾中的东阳天山村。
乡村文化如何转化为产业发展?
挖掘了乡村文化,提炼了文化符号,接下来要做的当然是让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增强当地百姓的荣誉感、幸福感。那么如何转化呢?
通过实地调研,张忠鸣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传承至臻的工艺。东阳是百工之乡,乡村的民俗文化、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也是东阳人民得以繁衍发展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创新性开发,这对乡村产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是还原最初的味道。农产品、农家小吃是乡村最真实的味道,是有温度的产品。可以将农家小吃做大,打造特色连锁店;将农产品变成礼品,提升经济价值;将商品变成记忆,进行情感营销;将文化融入农业,增加产品内涵。
农副产品的文化包装和营销,不仅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提升,还可通过游客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播,实现“可带走的记忆”,增强市场影响力。
三是打造“永不落幕的庙会”。永不落幕有两层意思,其一,庙会中的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成为常态化;其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久弥新。同时,庙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拓展,是指具有“派对”性质、带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各种活动配合各种民间饮食和土特产,将成为启动农村和城市消费的引擎。
四是营造心灵栖息的“第三空间”。现代都市人承受着巨大压力,每个人都需要“第三空间”,一个家庭和工作以外的舒适的社交聚会场所,一个既带有城市特色,又将“山、水、田、林、村”融为一体,极具乡村韵味的心灵驻足空间。这个空间保留着当初的风景、最初的感觉,保留着历史的文脉、乡村的味道,让大家回归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