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东海“蓝色粮仓” 浙江渔场“一打三整治”纪事

13.02.2015  10:53

  振兴东海渔场,这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一场大考。

  浙江伴海而生、因海而兴,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曾让我省的捕捞产量、产能均居全国首位。然而,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也让我省的可用渔业资源遭遇衰退的挑战。

  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对我省而言,犹如鸟之两翼、龙之双眼。海洋经济的发展,事关我省未来发展大局。在全省上下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同时,沿海各地的“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也为渔业转型和海洋经济发展打出一记重拳。

  铁腕整治“三无”船只

  象山县泗洲头镇下山头村,不久前依法拆解“三无”渔船的场景,村民们仍然津津乐道。在这场象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三无”渔船拆解行动中,38艘小型“三无”渔船,在气割枪喷出的蓝色火舌里拆为废铁。

  “拆掉了好!”村里的老渔民吕海河夸赞。因为偷捕滥捕,现在的浙江渔场变得“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难见踪、乌贼快绝迹”,鱼越捕越小、越捕越少。无鱼可捕的吕海河和村里的许多渔民,好几次只能在附近的渔港,望洋兴叹。

  海洋捕捞一直是我省沿海45万渔民、近100万渔区群众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尽管我省采取了加强资源保护修复、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等一系列措施,但渔场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危机一直未得到有效化解。

  为有效压减严重过剩的海洋捕捞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振兴浙江渔场,去年7月,我省印发《关于修复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拉开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大幕。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依法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和违反休渔规定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全面开展渔船船证不符(船舶实际主尺度、主机功率等与相应证书记载内容不一致)整治、禁用渔具整治和污染海洋环境行为整治。按照“全面干净彻底”和“可核查不可逆”的原则,省委、省政府要求,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三无”渔船取缔任务。

  截至今年2月10日,全省已累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0311艘,占全部核查数的81.4%。原定3年的取缔任务有望提前至今年年底前收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对海洋捕捞生产中违反休渔制度、禁渔期、禁渔区等规定以及向违禁作业渔船供油、供冰、代冻、收购、销售渔获物,以及省外非法入渔捕捞渔船,全省各级海洋渔业、海警、工商等部门毫不手软,已累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584起。

  专项行动期间,省海洋渔业部门还对海洋捕捞生产中违反渔具携带数量、最小网目尺寸规定、大型有囊围网非法使用超强度灯具等行为进行依法查处,清理海洋禁用及违规渔具7.8万顶(张)。

  用心修复海洋生态

  打击整治的同时,我省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开展海洋牧场选划和保护区建设。

  “浙江渔场现在的资源量大概在400万吨到500万吨,合理的可捕量应在资源量的一半,而浙江目前实际的捕捞量早已超出合理范围。”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徐汉祥说,渔业资源衰退指总产量减少、资源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不稳定日益明显。

  修复振兴东海渔场,我省定下了时间表,到2017年,全省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60亿尾(粒),力争使浙江渔场资源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

  岱衢洋原是舟山海域盛产大黄鱼的主要海域。六横镇渔民周德军这些年都会来参与市里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事实上,舟山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已坚持32年,尤其这几年开展的诸多大规模放流活动,大黄鱼等各种鱼类放流尾数每年达到数百万尾。

  多年的坚持效果如何?“舟山野生大黄鱼消失很多年了,但现在时有听到渔民又捕到野生大黄鱼的消息。”周德军说,2014年他就在岱衢洋一水次捕获大黄鱼2000多公斤。

  除了增殖放流,海洋环境的重建也提上日程。台州大陈海域蔚蓝的海水看似平静,水下却另有一番洞天:一个个人工鱼礁已在海底扎根,四周围绕着密密麻麻的海带,人工养育的“大陈黄鱼”肆意游动……

  科技人员介绍,在海洋牧场,他们把海带和地理标志产品“大陈黄鱼”混养,大黄鱼的粪便可作为海带的肥料,海带释放的氧气供大黄鱼呼吸,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活的鱼类,即使是人工养殖,也能长出“野味”。

  另外,海带吸收氮、磷效果明显,且能释放大量氧气,因此能够改善和抑制海水富营养化问题。这样,赤潮的发生率就会减少,也不会出现大面积浒苔。海洋牧场的实施为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成功的新模式。

  根据省政府的时间表,到2020年,我省的渔场将建设15个海洋保护区、9个产卵场保护区、6个海洋牧场。届时,我省渔场资源水平将力争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治出人海和谐新局面

  日前,苍南县霞关港口正在划船的林忠陆告诉记者,以前他是一个渔民,今年他主动上交了“三无”渔船,上岸做一个摆渡手。

  让靠海吃海的渔民改变传统思想,主动上交“三无”船舶,意味着这些渔民要面临无收入等实际问题。苍南坚持铁腕整治与有情帮扶相结合,一方面,依法严厉取缔“三无”船舶不通融,另一方面通过转产转业连续3年补助机制,按照船长、船质等因素,给主动上交涉渔“三无”船舶的渔民发生活困难补助金。

  也有渔民设法把资金投向水产养殖。苍南县马站镇渔寮社区王孙村的林中夏,3年前就和亲戚、朋友合伙建立了王孙水产养殖合作社。因为距离渔寮金沙滩只有十几分钟车程,林中夏养殖的水产很容易就能在当地的农家乐卖上好价钱。

  渔船被拆解后,林中夏计划今后把精力都投入到养殖上。今年他和合作社的合伙人拿出80多万元,把养殖规模扩大到80亩,放养厚贻贝、紫贻贝,还有羊栖菜、鼠尾草等。“现在村里就属我的养殖面积最大,许多村民还想找我入伙呢。”他说。

  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全省沿海所有县(市、区)都已出台了转产帮扶、养老保险、促进渔民就业等相关配套政策,引导一批渔民弃捕上岸,着力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

  为帮扶传统渔业转产转型,不少县(市、区)不仅安排用于转产转业扶持补助和生活补助,还配套出台了包括优先提供担保、申报科技项目、开展转岗培训、经营农家客栈等优惠措施,鼓励引导渔民向来料加工、休闲旅游、水产养殖等转移就业。

  “今后,我们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水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远洋装备、种子种苗、疫病防控、环境和质量监测等技术研发力度,实施水产品深加工提升工程,促进水产养殖提质增效,探索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和电商、全产业链等新型业态发展。”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毛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