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汉学家们眼中的“中国梦”

31.10.2014  15:12

  “从工程学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仍然处于一个无序混乱的状况,还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工程师出身的埃及前总理伊萨姆·谢拉夫的说法,引得在座汉学家们会心一笑。“那么谁来做这样一个工程?”他自问自答,“也许每个人都能做,但我个人认为,做到这件事情的主角应该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生动鲜活梦想的国家、有文明之梦的国家。因此,‘中国梦’在‘全球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4“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30日在北京闭幕,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30余位知名汉学家在过去三天围绕“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追求”、“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中国现当代作品的翻译与传播”以及“汉学发展的未来与走向”等议题进行研讨。

  在讨论中,伊萨姆·谢拉夫强调,中国人一定要珍视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光中国人民需要这些价值观,全世界也需要。在我们谈到新人文主义的时候,和谐、求同存异这些理念是必须要传承和弘扬的。

  他的这一观点与美国汉学家魏扬波不约而同。如何去实现“中国梦”?这个过去15年一直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认为,当今的“中国梦”必须要包含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追求,否则不但无法与时俱进,也很难实现。他建议,当中国在做这种追求的时候,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学者为榜样,学习他们是如何去传承和延续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尤其是在这种瞬息万变的世界环境之下,如何去传承”。

  对于当下中国出台各种文化研究的计划,魏扬波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这些研究计划并没有真正的充分体现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更多体现的是西方的价值观。

  来自武汉大学的人文社科院院长沈壮海亦指出,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对待传统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强化文明的筛选意识和机制,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需要学术机构和教育体系发挥独特的作用。二是要增进文明创生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说,用当今时代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古代的故事,赋予传统文化思想以新的内涵,将传统元素融入新的文化生产、建构和创造力,“让优秀的传统穿上得体的时装”。

  “当代中国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弘扬传统的时候,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格局拥抱世界。我们更多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古韵,尚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风。需要我们学习历史的中国,立足当下的中国,了解文本的中国,深入现实的中国,观察特色的中国,看清开放的中国。这些角度是我们中国学者认清、讲清楚中国梦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切入点,也是关心、关注中国的国外学者认清中国、了解中国的切入点。”他说。

  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30日的闭幕致辞中用了好几个“非常”来表达他的感想,“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我们非常需要一些桥梁,汉学家就是最重要的桥梁之一”,“我个人认为中国最大变化不是经济、建筑、交通的变化,而是中国人的变化,研究中国人思想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中国与西方的相互了解存在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平衡,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要多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中国人了解的多是西方优秀文化,而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偏向一些负面东西”。

  这位曾担任中国驻意大利大使的官员坦言,如何让更多人更加客观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这次的座谈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但是我们没有更多的政治原因,只是想要增进彼此了解,这就是唯一的目的。他希望这样的座谈会每年都能办一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