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编制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在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杭州因运河而兴,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盛景。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对其保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情况的报告。
对大运河进行
分类、分段、分级管理
2009年编制的《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中遗产河道包括京杭大运河(大麻至三堡)、支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贴沙河、东河等)、上塘河和浙东运河,全长385.5公里。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后,明确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河道为110公里。由于2014年申遗成功明确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范围与原保护规划所指遗产范围不完全一致,为保持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需要对2009年《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进一步深化完善。
市园文局局长翁文杰表示,本次规划根据申遗文本和中国大运河遗产管理规划的总体原则,将遗产保护的宏观要求落实到大运河杭州段的11个遗产点段及110公里的沿线用地空间。实现了保护、城乡规划、国土、港航、水利、防洪、水环境、旅游等多规划融合。同时,对遗产景观风貌控制与提升提出具体要求和标准,实现了规划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据介绍,本轮规划开展了《大运河(杭州段)与城市(影响区域)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等八项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市园文局以上位规划为指导,深入研究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提出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区、缓冲区分要素、分类、分段、分级管理要求。比如,将大运河(杭州段)各遗产点段分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进行分要素保护管理;将大运河(杭州段)划分为现代城镇段、历史城镇段、郊野村庄段、自然生态段进行分段管理;将遗产区分为一类遗产区、二类遗产区、三类遗产区进行分类管理。
“我们要在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翁文杰说。
突出保护重点和文化内涵
根据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就《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开展了审议工作。
“保护规划要更加突出保护‘重点’,要围绕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11个遗产点段及相关要素进行研究,重点挖掘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起点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沉淀,论证明确‘保什么’和‘怎么保’;同时,保护规划要更加突出‘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将文化传承与保护规划相结合,处理好文物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水与岸的关系、商业开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审议意见指出,要围绕两个“突出”对规划成果进行适当补充和修改完善。
(来源:杭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