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夙愿,八年馆史,世人见证了浙江美术馆的茁壮成长

09.10.2017  13:29

  如今,她如一扇面向西湖山水打开的窗口,用艺术的语言展示着文化的有容乃大,并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来,看看专家、观众、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对这座文化地标的感受——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浙江需要一个美术馆,这是浙江美术界多年的心愿,其实也是全国美术界共同的愿望。

  一个现代的美术馆不仅是属于浙江、属于中国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中国的美术、浙江的美术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当代艺术水平,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和世界交融的重要内容。

  在西子湖畔,这么一座美丽的、全功能的、现代化的美术馆,对浙江美术与全国和国际的交流,能真正发挥有力的作用,这是浙江美术和文化在21世纪阔步发展的一个新的象征。

  潘静(浙江美术馆观众):我喜欢浙江美术馆,喜欢她静静地伫立在南山路,不知道的人走过路过也许会忽略她的存在。但是,在我的心间,她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宝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馆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浓缩,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一个城市艺术的写照。因此,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生活怎么多彩,浙江美术馆都是值得人们经常徜徉之地。

  董建红(浙江美术馆观众):  记忆最深的一次看展是有一年的年初二,那天我陪82岁的老母亲在长桥公园一带游玩,发现浙江美术馆在举办花鸟画展,母亲当时正好在老年大学学花鸟画。

  一进大厅,我们就被墙上、地上神奇的光影吸引。随后的两个小时里,母亲认认真真地研究了每一幅花鸟画,而我则沉浸在年画的祥和祈福中。这一天,我定格了母亲看画的专注,她也抓拍到我沉醉的神情。在浙江美术馆愉快的两个小时,带给我们无尽的美好回忆,更让我获得朋友圈的无数点赞。

  张侃诚(浙江美术馆志愿者):我在浙江美术馆参与志愿者活动已经3年多。我的摄影爱好与技术,在这里启蒙。

  我可能记不住每场活动的名字,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会留下他们想表达的内容。就好像艺术不光是定义美,更是每位艺术家对某种思想的传达。在这里,我可以体会到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思想的交融与碰撞。

  金铭(浙江美术馆志愿者):美术馆的意义不仅在于给艺术作品一个展示的机会,更能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公众切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通过参与活动,公众对于美术馆的看法在逐渐改变。我们在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熟悉的观众面孔,显然他们已经有了走进美术馆的习惯。让更多人自发、积极地来到美术馆思考、参与和感受,这就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