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端午,还有这么多故事

08.06.2016  04:20

    记者专访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杨秀

    本报杭州6月6日讯 本周四就是端午节了。我省各地过端午,有粽子、香袋、雄黄酒的浓浓香味,也有菖蒲、艾草带来的田野清香,当然还有佩香袋、赛龙舟等。

    每到端午,嘉兴都会举办大型民俗文化节,深入挖掘稻作文化和粽子文化等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把嘉兴打造成集端午传统民俗文化之大成的展示地。中国民俗学会、嘉兴市文联设立了我国首个端午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杨秀因此常来嘉兴,今年也将来参加嘉兴民俗文化节。6月6日,记者提前电话采访了杨秀女士。

    出生在东北的杨秀说,北方和南方的端午节还是有较大不同的。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端午赛龙舟,北方则有踏柳赋诗的习俗。古时,每当端午来临,北方的地方官府都会邀请城中士大夫骑马至郊外,宴饮赋诗,纪念屈原,这种活动被称为“踏柳”。发展到现在,端午踏柳吟诗的习俗在北方依然存在,有些地方会举行大规模的端午爱国诗文活动,大家聚集在一起吟诵诗文,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这一习俗一般是以“水系发达的南方为主”,在北方则几乎见不到。

    杨秀在嘉兴多个地方进行田野调查,她说,浙江很多地方志中都记载着五月五日即端午,为“天中节”。古人认为端午节正是阴阳交替的时节。“这个日子,就需要吃一些东西祛毒、避霉湿。”她走进村子问老人端午节都吃些什么,老人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吃五黄呀。

    “江苏高邮有‘吃十二红’的习俗,指的是十二种红色的食物,嘉兴则是‘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雄黄酒。不过,现在人们已经不大喝雄黄酒了。

    总有一些民俗在渐渐消失。在乡间走访时,杨秀常常津津有味地盯着老人给孩子们做的端午“老虎衣服”“老虎帽子”“老虎鞋”。“虎是百兽之王,穿老虎衣服,毒虫就不敢近身了。”老人们告诉她。

    在桐乡时,杨秀还看到制作“历本袋”的全过程:将农历上画有12生肖的最后一页撕下来,和大米、茶叶缝在一个小袋子里,让孩子带在身边辟邪,这也是香袋的一种制法。

    “端午这天,大部分人家门口都要插上菖蒲、艾蒿,嘉兴习俗还会挂上大蒜头。

    在杨秀看来,重视传统节日,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意识,从小的方面说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因为国家选择将一些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就是希望人们在这一天可以暂时放下工作,走到自己关爱的人身边,践行包含仁爱孝悌等传统美德在内的节日内涵。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怎样维系情感并保持一种友好的交流方式,其实是一个问题。”杨秀说,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但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在传统节日里亲友之间相互走动,相互馈赠节日礼物,“相聚、团圆才是节日的本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陈双虎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