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第一网”下的生意经 朋友圈捞起一半销量
经历了三个月的休渔期后,穿梭于东海的渔船又忙碌了起来。从舟山沈家门、象山石浦,到温岭石塘、温州洞头……一船船的生猛海鲜被一车车运出来,让老百姓的餐桌一下子“鲜活”起来。
事实上,从海鲜“上岸”第一站的码头,到进家门前最后停留的农贸市场,“虾兵蟹将”们的这本生意经可不简单。近日,钱江晚报记者走访多地,展开调查。
沈家门渔港,梭子蟹一半在船上,一半在码头。本报通讯员翁盈昌摄
海产品质优量多
市场零售商却连连“叫苦”
从小在沈家门渔港边长大的阿律(化名),跟着父母已经做了近10年的“鱼贩子”。
阿律说,他“挥汗如雨”的忙碌,是从8月2日凌晨3点50分开始的——那时,编号为浙岱渔运01201的渔船在出海15个小时后,急匆匆回港,带回来两万斤新鲜梭子蟹。
梭子蟹是这次开渔后的最主要海产品,也是当下海鲜市场中的“网红”,每公斤零售价在20~40元不等。
阿律记得,第一批进沈家门渔港的蟹,几乎是被“抢”空的。他凭着多年在当地攒下的人脉,也不过拿到几百斤,不到三个小时后全部出手,净赚两千多块。
这几天,梭子蟹捕捞量逐渐上来了,海鲜的价格也逐渐稳定下来。“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比前两年要好很多。”阿律说,但他发现,自家的“传统”生意,却还不如以前好做了。
“今年,除了双休日外,平日里的零售生意还不如以前。”阿律说,相比前两年,他家在农贸市场上海鲜摊位的零售利润要下降近三成。
与此同时,200多公里外,在杭州大关的八丈井农贸市场摆摊的菊女士,有着同样的“遭遇”。“海鲜刚上市那会,杭州还是持续的高温天,我每天光是卖螃蟹,都要比去年同期多花近200元的‘降温费’,这笔不小开支全用来买冰块了。”鱼贩转战线上销售
至少一半摊主有自己的淘宝店
这几天,阿律把零售直接放在了网上,还号召身边的朋友帮他在朋友圈一起叫卖,“没想到,生意出奇得好。”
事实上,靠着这波刚上市海产品而做起临时“鱼贩”的人,不在少数。在舟山某单位上班的阿呆(化名),也从几天前在朋友圈开卖海产品。阿呆甚至整合了最近上市的多种海产品,做成“家庭装”。
“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3点,我会在朋友圈各发一次实时零售价,一个小时后订单截止,然后直接叫人去汽车站走托运,省内几个小时候就能拿到货,甚至在晚餐前就能吃上。”阿呆说,几天下来,她凭这样的“菜场式”销售,卖出近千斤海货,“销售额抵得上一个市场摊位了。”
象山石浦的振华也索性关掉了自己的海鲜摊位,直接做网上下单、快递送货的海鲜生意。但几天下来,他发现,这样的生意模式,面临着不少困难。“现在直接来拿货的人多了,大批发商卖出来的螃蟹,经常出现‘暗藏’死蟹的情况。”振华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似乎成了市场潜规则”。
“熟人介绍做的是口碑,如果一连几次给的货不够新鲜,客户很快就会流失。”振华说,这几天他都是从批发来的螃蟹中,再进行分类销售,“即使少赚一点,也要稳住生意。”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如今,不少传统鱼贩都转型做起了网上销售。“以前跟我们一起卖海鲜的摊贩,至少一半以上在淘宝上开店卖鲜活的海鲜品了,实在图方便的,也在朋友圈里叫卖,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网上生意倒是越做越好了。”阿律说,有些年纪偏大的摊主,即使自己不会操作,也交给自己的子女来做。
在不少鱼贩看来,如今网上售卖的海鲜,新鲜度并不比市场上销售得差,“走托运或是快递,有些从船上到餐桌基本一天也够了,保证了质量,也让不少年轻人得到了方便。”(记者 王益敏 通讯员 陈婉榕 洪菁晗 ) 【徐施宏】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