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
一个个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档星级酒店、写字楼陆续投用,一个个大牌商业运营商纷纷进驻……下沙新城的现代服务业开发建设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彰显现代都市繁华的同时,如何优化商业规划和结构布局,创新园区和楼宇经济发展方向,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经济转型、打造“东部科技港”和“东部人才港”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成为下一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近日,2014年商业地产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峰会在下沙举行,开发区管委会与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一起探讨转型中的下沙新城服务业发展思路,寻求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机遇。
下沙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服务业产业类投资强劲增长
从功能单一的工业集聚区到城市配套日益完善的现代化副城,近年来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服务业发展规模初具,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商贸格局逐步清晰,产业空间得到拓展,企业培育初见成效。2013年,开发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2.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86%;服务业产业类投资74.67亿元(含商业地产,不含房地产纯住宅类),同比增长58.6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4亿元,同比增长19.3%;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开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两港”和重点功能园区建设、服务业重点项目开竣投的推进,整合优化了开发区各类空间资源,为服务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引人注目的是,龙湖天街、宝龙城市广场、银泰城、保利商业、社区留用地项目等一大批城市综合体、楼宇相继开工建设和投用,明显提升了下沙新城的商业规模和档次。下沙的商业地产将在未来5年内呈现出明显的井喷趋势。这些既给下沙的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未来3年内将投用300万平方米 商业项目井喷带来新挑战
“开发区商业地产的发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机遇和风险并存。”开发区经发局局长史建峰认为。据统计,自建区以来到2011年底的近20年间,开发区投用的商业地产项目总面积96万平方米,2012年-2013年两年内,投用面积为85万平方米,而2014年一年将投用119万平方米。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开工和续建数据,2015年起的未来3年内开发区还将投用300万平方米左右,这是前21年间所有商业地产项目面积的总和。
蓬勃发展的商业地产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如商业整体规划和商业业态功能布局不足,楼宇经济规模偏小、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一些楼宇项目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激烈。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地产开发新思维,要规划先于开发,经营比开发更重要。”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院长、地方产业与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所所长易开刚在论坛上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商业地产开发在战略上要与城市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接,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商业地产发展内生动力。在定位上要减少商业地产同质化竞争,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商业地产。
沪上知名的知识型板块——五角场,正在形成以孵化中心、创业苗圃、海外人才创业基地等为核心的创业中心。承担起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功能。易开刚提出,“下沙有高校和大学师生集聚优势,随着商业地产的渐入佳境,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富吸引力的服务平台可以成为该类物业发展的新方向。”
着手编制新一轮服务业规划 政策引导服务业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短板”,开发区正在加快规划引领,推进产城融合,强化政策引导,抓好平台建设。
在今年完成对服务业摸底调研的基础上,2015年开发区将着手编制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产业专项规划,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做大产业规模。
在今年的开发区关于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开发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产业质量等方面均有扶持举措,引导开发区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为招新引优,鼓励引进大型商业项目,政策明确对达到规模要求的大型商业项目,在开业4年内将按投入、产业和效益给予资助。
鼓励投资建设楼宇项目,对新引进或公开出让取得经营性用地、投资建设商务办公楼宇的外资项目,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以上、企业入驻率达70%以上且税收属地率达90%以上的,自楼宇投用5年内按企业的投入、产出和效益给予一定的资助。
开发区也在培育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凡当年度区贡献超过100万元的服务业企业,按一定比例资助企业。此外,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百强企业的服务业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被评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饭店、市场、旅行社分别给予奖励,最高可达80万元。
为积极鼓励和支持创新园区的发展,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园区管理》中,对于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各类创新园区,对创建期间发生的园区改建费用,以及园区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的收益等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和奖励。(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