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有一群老人为慈善“奔跑”了27年 爱心接棒进行中
12月25日圣诞节,一群老人先后走进下城区老年活动中心,穿过老年大学的课堂,在会议室落座。等待他们的不是圣诞果、圣诞树或圣诞茶点,而是一叠叠的材料和报表。
这些老人早已退休,却仍在工作。他们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筹募资金,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老人。这一项工作,一做就是27年。
这群老人为慈善“奔跑”27年
当天,下城区老龄办联合下城区老年基金会召开“用善款、办善事第二次经验交流会”,重点讨论接受基金会资助的老年食堂的运作情况。
“我们社区是最早接受资助的,从2012年至今已经4年。”大家苑社区的金书记说,食堂开办之初,因为菜价原因,“挡”住不少真有需要、最为困难的老人。而有了基金会的补贴,加上合作企业淘气堡的优惠,老人就餐相当于打了6折。因为效果显著,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武林街道中北社区、长庆街道吴牙巷社区也开始接受资助。会上,基金又送上明年的资助支票,作为给社区老人的一份温馨“圣诞礼”。
这是正在成长的新项目,也有历史悠久的老品牌。1994年起,基金会就坚持为区内困难、失能老人发放助养金,明年还将为此支出近20万。尽管有政府救助,但有些老人未达救助标准,也有些突逢三灾九难,被住院费、医药费等压垮腰。如果说用膳补贴是“吃饭钱”,这笔助养金,有时真可能是“救命钱”。
不止如此,大家身处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基金会一砖一瓦筹资建造,而在这里开设的下城区老年大学,办学经费缺口也由基金会承担……
而为基金会奔波的这一班人,多数已过古稀之年。创始人沈庭椿是85岁的“80后”,从1988年基金会成立,27年没停下脚步,还说要“抓紧再跑跑”。自己也是老人,为何不享享清福,还要不拿一分报酬地为其他老人忧心?“就因为我们也是老人,才更懂得老人的难处。我们的力量有限,但希望能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认识到老人的需求,为老人做些善事。”基金会一位成员说。
下城区“爱心接棒”进行中
“我最佩服这群前辈的,就是‘远见’。当年杭州老年人口应该不到10%。他们那时候就想到老年这块的担子会越来越重,光靠政府不行,得有社会力量加入,建了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基金会。”这是基金会工作人员杨大姐的思考。
“基金会成立多年不容易,也有先行意义。”下城区民政局局长周国强特地赶来听取汇报。多年来,下城区民政局一直全力为基金会护航助力。而当天周国强和老人们交流最多的,就是怎样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事业中来。
周国强说,以老年食堂为例,下城区目前有61家老年食堂,不少存在规模较小、发展限制的问题。但仅靠政府补助,不是良性发展。还是需要民间力量的注入。
其实,近年来,下城区一直在进行着“爱心接棒”。
2013年,公羊会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杭州市民间公益团体第一家获准登记注册的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搜寻失踪老人和公益帮扶。而公羊会的“发源地”就是下城区。公益组织获准成立基金会,意味着它不仅可以合法接受企业赞助,还能通过跟企业合作项目,获得“造血式”的发展。
2015年,经下城区民政局批准,石桥经济合作社又成立杭州市下城区石桥社区发展基金会,重点发展社区志愿服务。这是浙江省成立的首家社区发展基金会。
“希望能有更多社会力量源源不断地加入,加速政府、社会资源整合,让老龄事业的前行获得更大动力。”周国强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周一 通讯员 池宇翔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