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下城区深化课改的“起承转合”
局长给校长布置了三个作业:一份书单、一张课程表、一次微讲座
下城区课改的核心思路可以概括为:串成一条线,画成一个圆,建成一个群。
串成一条线:着重以“衔接课程”为区域课改突破口,把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一个协作共同体,共同研究和关注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问题。
画成一个圆:2015年开展第二批“轻负高质”课改实验校评选,逐步扩大义务教育阶段选课走班试点研究,全区共有15所中小学被评为区课改实验学校,有4所学校被评为市课改实验学校,为2016年全域推进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
建立一个群:课程化推进学生社团建设,首批评选110个区级精品社团,全面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统筹全区38个特色场馆和社团建立青少年素质教育体验点,丰富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在此基础上,2016年将建立名优教师资源库,使得场馆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在推进课改过程中,达到共建共享。
课改是大事、好事也是难事
新学期开学,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给校长们布置了三个作业:一份书单(阅读书单中的书籍并分享心得)、一张课程表(将课改顶层设计具象到学校某年段的一周课表设计上)、一次微讲座(从教育教学实景中截取片段阐述校长课改理念,并与校长们分享)。
校长是学校的办学灵魂,他的教育价值观、办学视野,将决定治学治教的格局。在深化课改中,站位最前沿的也是校长。拥有较大自主权后,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要真正领悟课改要义,带领团队谋划好、规划好、实施好课程改革,不能把课程等同于教材。
黄伟觉得,课改是大事,是好事,同时也是难事。本轮课改把更多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授课权交给老师,把更多教育权交给学校,让教育的内在发展活力更充分地涌流和迸发出来。这需要各学校尽最大努力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选课走班。但课改是自上而下逐渐推进的系统工程,课改真正落实需要包括课程管理、教师培训、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配套改革系统推进。
课改实例
下城重构课程体系有这些学校代表
长江实验小学从核心素养出发整体重建课程体系,推出“全·视·界”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50余门拓展性选修课程,推出“STEM”“NASA”等国际性整合课程,“木版水印体验馆”带动非遗文化课程,“π空间站”催生数学特色课程等。
求知小学让学生在玩中学,构建“云翼课程”。目前已经开设近80项课程,重点衍生出三大特色品牌——绿茵足球、科技创新、丝绸扎染。
朝晖实验小学推出“无边界课程”:科学探索营、乐活俱乐部、全息阅读屋和成长摄制棚,与“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科技馆”等二课堂合作开设“场馆共建课”,同时建立无边界“树状无等级评价体系”。
青蓝小学开发“人文、科学、社会、保健、艺术”等五大主干课程群,开设50余门拓展课程,并将30门课程社团化实施。
安吉路实验学校推出“阳光课程”,贯彻九年一贯理念,在拓展课程和社团上体现中小衔接,形成小学打基础,中学重提升的模式。目前已开设涵盖人文、历史、艺术、科学和体育等诸多领域的近50门选修课。
长寿桥小学构建“习学并进”课程,着力开发并实施“健康课程”、“智慧课程”和“社会课程”三大学习领域,整合并研发课程与科目,培养“健康少年”、“智慧少年”、“责任少年”。
课程空间革命性变化最终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再如风帆中学,不同课的时长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置,如标准课时40分钟,此外还有长短课。1小时课主要安排学校拓展类课程,20分钟短课主要供学生用于当天理科学习总结及作业整理,10分钟短课将“名曲欣赏”化整为零地融入课程中。
这也是下城区本轮课改的一大特点:以往强调课程、课表,现在课改使得课程空间有了革命性变化,时间更有弹性,让课表为学生服务,最终实现“一生一课表”。
课改到底要改什么?其实,课改并不仅仅是课时调整、课程融合,它是一项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改革。黄伟说,从课程门类上看,无疑是更丰富了,教材改革是几轮课改的核心,本轮课改的重点是引领学校将语文、科学等相关学科做整合,再在课程和课时上做安排、统筹,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教法改变:学校纷纷实行选课走班制度,做到“一生一表”,这样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除了教师自己的特长学科,还要有辅助学科。
而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下城区在2015年推出中小学生学习习惯标准的基础上,2016年重点建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标准。
对话局长
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
Q:衡量课改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课改的定位又是什么?
A:衡量课改的效果,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活力迸发程度。这里指教育生产力解放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力、教师的教学活力有没有被充分激发起来,教育的内在发展活力有没有迸发出来。二是视野转换程度。课改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对学生成长发挥积极影响的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各层面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参与课改,推动课改。三是特色彰显程度。校际间内涵式发展的差异会更大,各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
课改定位:尊重规律,关注差异,培养个性,提供选择,促进成长。
Q:接下来下城区将围绕哪些方面重点深化课改?
A:下一阶段下城区课改要做的事可以用“起承转合”四字概括。
起,起步:在2015年试点推进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经验,发挥好4所市课改实验校的引领作用,201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铺开课改工作。
承,承接:课改不是推翻原有做法重建,要把传统做法中合理的东西加以保留、发扬,并对其进行改造,融合到新的课程体系中。下阶段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发展、良性推进,逐步构建“下城课改实践模型”,持续提升我区课改内在品质。
转,转变:主要指转变评价方式。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尤其是要完善社会性评价,引入家长评价机制,共同参与学校课改。
合,融合:国外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是课程融合性强,二是注重以学导教。当前,我们正融合中外教育特点,整合课程资源,将优质校本课程升格到区本课程;整合师资让每所学校都有优势学科,每间教室都有优秀老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区域统筹平台,实现教师、场馆资源的共享。
下城给校园长推荐了什么好书?
下面这份书单,是下城区校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年度推荐书目,也是黄伟特别推荐给区内所有校长的——
《教学勇气》
《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
《用课程改变教育——潍坊新课程改革解读》
《教师的挑战》
《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
《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
《大象之舞——中国课改:一个教育记者的思想笔记》
《冯友兰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