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由百姓来点单
近年来,空间狭小却容纳着52.6万常住人口的下城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于全省、全市中脱颖而出——排名从全省第68名逐年递进上升到全省第9名,且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并成为主城区唯一一个连续两届获得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的城区。
是哪股神秘力量推动着下城的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前行?该区紧紧抓住了国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契机,依托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率先在全国首次引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概念。据悉,2015年一年内,下城区在全国首创了公共文化服务三大地方标准,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三大标准就像三驾马车,牵引下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大踏步迈入了“ISO质量认证”时代。
社区评估标准:从“边缘弱化”到“争先创优”
今年3月,下城区在全区74个社区内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社区动态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整合7大类30项指标数值,并在综合计分排名的基础上,出台了国内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标准——《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
长庆街道柳营社区的文化线社工俞琭君深刻感受到了这两年推动社区文化绩效评估机制建设带来的变化。据介绍,柳营社区的文化服务中心是十多年前利用住宅下的车库改造的,地方偏僻、设施陈旧,下雨天柜子都会泛潮,摆放的书籍很多都发霉了。社区文化绩效评估工作启动后,街道和社区的领导终于下定决心,投入了100万元,建设了一个崭新的6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环境变好了,前来参加活动的老百姓也多了,大家都把新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当做了交友求知的好地方。
下城区首创的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引导政府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并引导区、街道将公共文化资源和资金下沉社区。据统计,该机制建设以来,社区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由2013年的人均12元增长到2015年的人均15元。
需求调查标准:从“吃力不讨好”到“点单式服务”
2014年,下城区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度导向”为原则,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群众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创新实践工作,并于2015年建立了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
家住朝晖街道河东社区的范大妈对下城区这几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变化赞不绝口。她表示,自从下城区建立了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社工们主动上门来征求她对文化活动的意见,她和社区里几个戏曲爱好者一拍即合,反映想要看一场越剧折子戏。很快,一个优秀的越剧团队来到社区进行了免费的公益演出,吸引了社区里一大批戏迷前来捧场。
这样按需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方式在近两年内已经成为了下城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常态。每个季度,住在石桥街道的张大伯都能到社区免费领取一张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点菜单”,十多页纸的折页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下一个季度下城区从区到街道再到社区的各类文化活动预告,张大伯只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按时参加活动就可以了。
一套科学合理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集与评价反馈的运行系统,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提供群众参与的渠道,对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能实现“反映需求——响应供给——评价反馈——再次反映”的完整应对模式,也使得该区公共文化服务改变了以往因不了解群众需求而盲目配送导致“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并成功向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菜单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转变。
第三方评价标准: 从“自娱自乐”到“请给好评”
群众文化发展多年,还存在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体制内自娱自乐、自圆其说的现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下城区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首个《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
这一全国首创规范的起草者是杭州规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也是下城区开展首次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的承接方。该公司老总徐亚成表示:“以往公司主要是为企业做质量标准和开展调查研究,这次是首次和文化部门合作。”他们认为,要开展公共文化第三方评价,首先就要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依托标准才可以有效保障第三方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政府部门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者和提供者双重角色,群众的好评、差评成了评价服务绩效的关键。整个下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在第三方评估的隐形指挥下,得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据了解,三大标准的发布实施,成为了下城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在十三五期间,下城区通过区级地方标准为首的“1+n”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有序推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真正成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的坚强后盾。(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