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让神舟天宫“太空握手”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飞船在轨独立飞行2天后,将与天宫二号实现交会对接。飞船与天宫能否成功“握手”?航天员能否顺利进入天宫二号?最关键的就在于对接机构。
交会对接机构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打造,为实现安全可靠的交会对接,上海航天人做了哪些精心准备?
对接机构采用“T”型密封圈
按照此前天宫一号与神八、神九、神十的交会对接过程看,此次当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拉近到对接框接触的位置后,将启动飞船的对接锁主动工作,与天宫二号的对接锁配合,共同完成对接锁的锁紧。在锁紧的过程中,安装在飞船的对接框面的密封圈被压紧,与天宫的对接框面紧密配合,形成密封的连接通道,完成密封工作。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对接结构研制负责人告诉记者,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通道打开后,航天员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大的密封舱。“只有保证密封舱100%的密封性,航天员才是安全的。”为此,上海航天人针对密封圈的研制花了不少心思。
据透露,神舟十一号上的密封圈为“T”型结构。上海航天主管密封圈的设计师杨国栋说,密封圈的技术攻关花了六年时间。随后开始与整机的各种验证试验,在整个攻关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不胜数。最终,采用了目前的这种外形和尺寸。“这种造型可以确保密封圈在空间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动脱落;橡胶不会因为恶劣的空间环境的作用而失效;也不会因为恶劣空间温度环境的持续作用而从安装框里脱落。”
产品细节设计尽显人性化
交会对接完成后,在整个30天的任务期间,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二号工作、生活,并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对设计师们来说,载人交会对接,一切为载人。秉承这样的理念,产品的细节设计之处尽显人性化。
对接机构研制之初,就对标国际,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便于航天员在不同飞行器之间自如进出,上海航天团队目标是研制出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
周边式对接机构适应性强、承载能力大,但是重量大、对接初始条件要求严格,构造也复杂。许多缆线、组件、接插座、管路都必须安装在机构的周边,十分有限的位置导致系统集成难度很大。但设计人员克服困难,从刚度、强度要求进行布局设计,并参照人机工效学等方面综合设计了一个直径达80厘米的圆形通道,航天员在太空中就是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天宫二号。
航天员参与手动解锁设计
神舟十一号对接机构主任设计师姚建告诉记者,在对接机构的故障模式的设置中,有14项可以让航天员通过指令面板参加故障处理,而唯有捕获锁解锁一项需要航天员手动操作。在对接机构中有3对这样的捕获锁解锁按钮。
在整个需要航天员的操作设计中,设计师们让产品时时彰显以人为本,比如为方便航天员寻找着力点,手动解锁按钮的外型设计是球形的。姚建还说,为了便于航天员操作,还多次与航天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对他们进行相关原理培训的同时,安排他们参观相关产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首要的是对接机构的12对(24把)对接锁能够顺利解锁分离。为保证解锁的可靠性,对接机构设计人员在地面进行了1000多次解锁试验。但为万无一失,还是采用了冗余设计,即使两个飞行器无法实现正常分离,在航天员返回到返回舱内后,还可由地面操作发送指令,引爆对接锁上的火工品,确保安全分离。
(来源:上海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