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成为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提升试点
29.05.2015 18:57
本文来源: 教育局
时间拉回到2009年。为了改变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评价观,上城区决定在教育质量评价与检测上试水改革。
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我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涵盖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业负担状况,提出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的新概念。对于这套全新理念,创新中心与上城区不谋而合。从2009年至今,5年合作,在我国进行了唯一一个区域教育质量提升试点,探索一种真正“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
日前,《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成果在北京发布,全方位深度展示了项目组五年来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领域所做的开创性探索,人民日报对上城区“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这在杭州乃至全省尚属首例。
权力下放 学校自主性更强了
上城区教育局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管办助评,各归其位”教育治理新体系探索。权力如何下放给学校?这是“管办助评”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首先,教育局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由各校按照现状、条件自主决定。例如2014学年,杭六中针对生源骤减,准备转型艺术特色的办学定位,并提出走班选课的思路,得到教育局的认可与支持。
上城区还改变了原来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考核评估学校的办法,改由督导部门或引入第三方对学校做评价。比如,2015年对学校进行家长满意度、课业负担等多项评价内容,均直接引入社会机构评定。
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结果问责。三年发展规划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校长任免、教师绩效挂钩,保证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效果。
改革后,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明晰了,学校的自主权增强,教育局的管理和服务也更有针对性。
课堂从“研教”转向“研学”
2010年的一天,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几位教研员在上城一所中学听课。课后,不同学科的教研员出现了意见分歧。通过反思和讨论,发现原因在于本学科教研员关注的是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是否抓住重点,把问题讲清;其他教研员则关注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情况的掌控,以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与反馈。
于是,教研员们形成了协同听课模式,每节课后先由其他教研员从学生角度谈听课感受,再由本学科教研员从教师角度谈教材处理和教学操作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更多地引导教师去关注自己的教学激情、课堂组织形式、学生评价等问题。
“管办助评”机构改革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中心从过度关注教师的“教”向“以学定教,以学研教;研学促教,研学评教”工作重心转移,逐步建立了以学研教、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实现了教师的理念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评价体制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很多,评价起的是导向作用。”项海刚说。
为了让评价更专业、独立,一个特殊部门——上城区督导与评价中心成立。6年来,评价中心为全区、学校、教师和班级提供了约3.2份反馈报告。
测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更要关注情绪情感、价值观、社会公正、社会信任、法律意识等基本素养。通过测评数据,教师和家长读到的不是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而是一个鲜活的、完整的个体,一个健全的人。
改革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发展上。5年来,上城区学生学业水平提升明显,初三学生在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能力水平抽测中提高显著,排名后1/3学生,其成绩也于2012、2013两年在全市名列前茅。项目组连续多年收集的学生发展追踪数据显示,学生的幸福感、积极社会信念、社会公正感等逐年提高,孤独、焦虑和抑郁情绪等逐年下降。
改革中的阵痛与坚持 ——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访谈
北京的成果发布会上,项海刚接受了各大媒体采访。他坦言,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
“就拿分数来说,没有分数我们怎么改革?这是个阵痛。但我们越来越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冰山上的分数和冰山下面深层次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通过内核改革来促进学生全面提升。”项海刚说,尽管改革过程中遇到阻力,但通过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师生关系,我们最终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反而提升。
“目前的改革仍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如何有效地与高中段衔接,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项海刚表示,尽管课题还不算完美,但架构基本成型,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深入和推进,“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来推动这样一种综合改革,但我们会继续努力,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来源: 教育局
29.05.2015 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