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中学就有英语课每周六节 学生经常读书到半夜

27.12.2014  08:00

一百年前,杭州中学生课堂上学了些什么?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那时就有英语课,每周上6节

学生也蛮拼的,经常读书到半夜

谁家有保存的资料,有位中学校长很想收集

现南园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十中校园实景图。其中的南园是中式园林,小巧玲珑,极富诗意。现在仍存于校园中。

上世纪初,杭州的初中生们,课堂上都学些什么?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前段时间,今年9月新上任的杭十中校长孔晓玲在查阅学校历史资料时,发现了当时杭州中学教育的一些记录,让她异常惊讶。

上世纪初,我们的教育非常先进。”孔晓玲觉得,当下的学校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进行梳理,了解当时教育的先进做法,融入到现在的教育之中, “很希望能找到当年的一些原始资料,比如课表、教学大纲、教材、老师的教案等等。

如果你有保存当时的资料或线索,欢迎告诉我们或学校。

上世纪初中学就有英语课,每周六节

杭十中创建于1806年,是浙江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前身为宗文义塾,在1907年改名为宗文中学,当时,是闻名浙东的中学。

孔晓玲说,杭十中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培养了一批首屈一指的大家,比如戴望舒、吴晗、张天翼等。这些大师,中学毕业时基本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和当时优秀的教育肯定有联系。”孔晓玲说。

当时的教育到底先进在哪里?从当时校友回忆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拼凑起上世纪初的初中生求学图景。

校友金世宣,1919年毕业于宗文中学(杭十中前身),曾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他在记录中说,当时初中是四年学制,课表里,有国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伦理学、理化等几门课。

那个时候,英语是极受重视的一门科目。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他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连续两年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订购《英语周刊》,每周一期。初中毕业后,他准备投考杭州邮局的一个职位,要考三门,其中一门就是英语,其他是国文和地理。

1941年毕业的胡启俊记得,初一时,语数英三门课,每周都有6节。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绝对不比现在低。要知道,现在的初中,英语课一般每周也只安排5节课。

学校不大,腔调却很足。除了教室、餐厅、寝室和办公地点外,图书馆都没有,却有一个正统的中国式花园,名“南园”,可供师生们在饭后散步。

也重视体育。沈锜是1933年毕业的。他记录说,学校有个操场,可以玩球,他们最常玩的,是一种用脚踢的皮球,规格和足球差不多。还有一个“雨操场”,有屋顶,下雨天也可以用。在“雨操场”,有专门的老师教太极拳,是“一位黄岩籍的教官,穿了代表江湖好汉的扎脚绸裤,从‘太极出虚’,一步一步很耐心地教各种把式”。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金丹丹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