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千余家文化礼堂成农村“精神文化地标”

24.04.2015  16:40

 

村民在文化礼堂外展示民间技艺。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董洁/摄  

   浙江在线4月24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董洁编辑/马丽红) 在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从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连续三年被纳入浙江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 浙江建成3447家农村文化礼堂18个建设先进县受表彰

  两年来,浙江共建成3447家农村文化礼堂。不仅如此,礼堂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还滋养了一批“最美”,弘扬了农村“好家风”。

  记者在农村走访中发现,全省各地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从“要我建”到“我要建”,村民从“要我来”到“我要来”,农村文化礼堂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礼堂成乡土社会的公共记忆

  农村文化礼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精神家园”的定位。从内涵上讲,“礼”就是借助物质化的载体,形成一套社会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堂”就是公共的会面议事场所,“礼”和“堂”结合在一起,承载的是乡土社会的公共记忆。

  湖州市洛舍镇东衡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中国农民藏书第一楼”为中心,将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钢琴文化、木皮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建成了农村文化礼堂综合体。

  礼堂分两层楼,一楼中央摆放着一架本地生产的钢琴,走进礼堂,一段优美的乐曲从演奏者的指尖传开;二楼设有舞台,摆放着圆桌,是村民聚会和行礼仪的场所。

  东衡村有着“三礼一歌”,分别是新人进门礼、新东衡人进村礼、学童进学礼和唱村歌。

  在当天举行的礼仪传习活动中,东衡村的民间藏书家、诗词理论研究家陈景超老先生给孩子们举行了学童进学礼。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先是对陈景超老先生行拜师礼,互相行友好礼,然后对父母行感恩礼,对国旗行致敬礼,最后对所有观礼的来宾行答谢礼。

  东衡村民正在践行着“勤耕作,好读书。存远志,明礼仪”的村训。

   两年间从“要我建”到“我要建”

  在文化类型中,传统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人心的文化,是让人留得住记忆的文化,是铸就人的灵魂的文化。

  湖州德清县雷甸镇雷甸村作为江南水乡,“蚕文化”是其传统文化重要主题。为祈福来年蚕桑大丰收,雷甸村一直沿袭着“剪蚕话、跳蚕舞、做蚕圆、写蚕语、送蚕神、赠福袋”等礼仪。

  在村文化礼堂门前的舞台上,两位蚕娘坐着花轿撒下蚕花,为了讨个好彩头,村民热热闹闹地捡蚕花,雷甸人心中深深的乡土情结就这么被激活了。

  雷甸村文化礼堂在建设的过程中,村民自发地捐钱、捐物、捐工、捐节目、捐场地,村民忻会根捐出鱼叉两把,徐汉荣捐出船橹两只,沈林根不仅捐出鱼篓三只,还捐出六工……捐物、捐工、捐节目、捐钱的红榜写满了一整面墙。

  文化礼堂也正是靠着每一位村民,建起了珍珠非遗文化馆,将当地延续至今的珍珠文化进行保留和传承,唤起当地村民对往昔生活的集体记忆,使文化礼堂散发出浓郁的水乡乡愁。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全省各地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各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村民从“要我来”到“我要来”,农村文化礼堂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省18个建设先进县受表彰

  4月22日上午,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德清县召开,会上全省18个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受到表彰,6个地方和单位交流发言。

  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德清县雷甸村和东衡村的农村文化礼堂。会场上展出了农村文化礼堂建筑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同时还举行了浙江省“美丽非遗进礼堂”出征授旗仪式和浙江网上文化礼堂华数平台开通仪式。

  2014年,是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提质扩面之年,全省各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思想共识日益强化,设施功能日益完善,作用影响日益凸显。

  两年来,全省累计已建成3447家农村文化礼堂。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蓝本,浙江省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试点省。

雷甸村村民在文化礼堂外扎蚕茧。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董洁/摄     村民在文化礼堂外表演民间工艺。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董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