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排队几小时 看病三分钟 医卫界代表委员把脉看病难看病累
浙江在线(2015年3月9日)
一头是大医院患者连夜排长队、专家号一号难求;另一头是大医院医生诊断时间仓促、医患矛盾不断……医疗改革已多年,看病难、看病累依然笼罩在百姓四周。
“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今年的总理政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意在破除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弊端。这些,近两年浙江均有实际行动。
昨天,参加全国“两会”的5位医卫界重量级代表委员接受都市快报采访,把脉百姓看病难,给医疗改革开药方。
受访人
王鸣: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一医院肾内科主任
瞿佳: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陈海啸:全国人大代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
刘忠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俞光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诸暨人
1.大医院排长队,症结在哪里?
陈海啸:表面上看是医生资源供不应求。在我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不到3人,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5人)。
深层次说,目前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约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20%的城市里。
俞光岩:分级诊疗还不够到位。补牙这种小手术,患者好不容易找到我们北大口腔医院,还一定挂专家号。
瞿佳:社区医院合格的医生少,很多人不信任。一有小病,大家都往大医院跑。大医院超负荷运作,就医者人满为患;县级医院患者集中,床位紧张;乡镇卫生院就医者寥寥,医疗资源利用率低。
2.看病队伍长、专家号贵,但真正需要来大医院的患者有多少,占多大比例?
王鸣:肯定不会超过一半。
刘忠军:甚至三分之二的病人都不需要直接来大医院。
瞿佳:50%。
陈海啸:40%。
3.有患者抱怨,排队几个小时,医生看几分钟,这是为什么?
陈海啸:一是许多小病确实只需几分钟就能判断病情。更重要的原因是,医生资源有限,看病的人多,一对一的诊疗时间被缩短。以我们医院为例,平均一天门诊量8000多个病人,每个医生每天都要接诊60至80个病人,医患平均交流时间也就3分钟。
王鸣:我一天要看四十来个病人,人多,没办法,只好缩短看病时间。
瞿佳:现在很多专科医生还要承担全科医生的角色。一个医生既要看专科病,还要接诊普通病人。病人多,医生不能拒绝。
4.分级诊疗被看成患者的“拦水坝”,能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目前已在浙江试点实施,对此制度的完善有何建议?
王鸣:建议加快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基层医院的医生,不一定要掌握高精尖的医疗技术。而是能基本准确判断病的轻重缓急、有没有必要去大医院看,且这个判断要让病人信得过。
刘忠军:分级诊疗北京搞得不理想。说到底,还是不信任。国家应该制定医生正规化培训体系,不管大医院小医院,所有医生都能经过严格的正规化培训。
俞光岩:有一种办法是让有实力的医院组成大的医疗集团,形成三、二、一级的省市县直至社区的医疗网络,然后设法将三级大医院的优势分享到二、一级去。但从根本上解决大医院就医排队长,最主要的是把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5.有政协委员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医疗。如何应用智慧医疗来有效解决看病难?
俞光岩:从已使用一卡通等硬件的医院情况看,依靠网络化、一卡通等智慧医疗手段,的确能缩短患者排队时间,缴费流程等可省去来回排队跑。
王鸣:病人是方便了,但是医生付出的时间多了。比如结账、预约B超,这些都需要我们医生帮病人搞定。
陈海啸:目前一体化挂号、下载APP等方式,都没有真正进入医疗领域,只是用在外围服务层上面。真正智慧医疗意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智能地诊断和智能地治病。我相信这是趋势。
6.目前医生收入分配是否存在弊端,基层如何留住好医生?
王鸣:一台手术几千元,但这个钱很大一部分不是到我们医生口袋里的。虽然取消了以药养医,但是医生的收入,要靠我们医生自己做出来。医改说到底,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的收入谁来买单的问题。
瞿佳:现在医生的地位与早期相比下降很多,医患关系矛盾深。很多医生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尤其在基层。绝大部分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不愿在乡镇和山区从事医疗服务。
陈海啸:现在医生的工作风险大,强度大,压力大,但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收入。我希望,医生和教师一样,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理解及国家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