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浙江“三位一体”考试 考题是怎么产生的

18.04.2017  16:24

  4月16日,浙江省40余所高校完成了今年的“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试(即“三位一体”招生考试)。

  据了解,为了能在测试中取得高分,很多学生曾参加了社会上针对“三位一体”招生考试举办的培训班。但这种培训班显然没有大家期待的效果,不少考完的学生表示用处不大。这一点,也是好几所高校招办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一直在强调、呼吁的。他们提醒,从考题的命题环节、出题宗旨来说,想要取得高分,更多的还是靠考生的日常积累。

  那么,“三位一体”的考题是怎么“诞生”的?各校的考题怎么出的?近日,记者对浙江不少高校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揭开考题诞生的秘密。

  命题小组成员

  都是些什么人

  命题人员在纪检部门监督下产生

  还有人参加过高考命题

  给你一段关于量子的文字材料,如果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进行介绍,你会怎么说;

  给你一段关于电信诈骗案的文字材料,假如是你受骗了,你会怎么办;

  给你一段关于共享单车发展现状的文字材料,迅速与同组学生讨论后,就“当公共自行车碰见共享单车后,你怎么看”各自发表看法;

  给你一段关于中国诗词大会受关注的文字材料,与同组同学讨论后,就“中国诗词大会是吹响了文化号角还是一场娱乐盛宴”发表看法;

  ……

  这些都是今年“三位一体”招生考试中的面试题,又被称为材料题。

  材料题是怎么产生的?各高校招生工作负责人的答案都一样——学校有自己的命题小组。浙江工业大学招办主任许伟通透露,命题小组是由有一定经验的、教授职称以上人员组成。当然,“考官”的名字都是保密的。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戴绍港告诉记者,他们的命题组成员中还有参加过历年高考命题的老师,“我想说,我们出题的严谨程度,一点儿不亚于高考。”

  综合各校教务处负责人说法,每年命题小组的人员会略有变动,比如,直系亲属中有人参加当年的高考,为避嫌就要退出。命题小组人员名单会在学校纪检部门的监督下产生,人员确定后会在纪检部门的安排下“与世隔绝”,手机、电脑都要上交,就连上个厕所都有纪检人员贴身跟着,直至所有学生都拿到考题后才能“解放”,“如果有急事与家属联系,全程通话也必须有纪检人员在场。”

  不仅考查书本知识的活学活用

  还考查对生活的关注程度

  关于笔试题

  3000多题中选出180道笔试题

  “学生考试按小时计,我们出题准备却以年为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陆向华透露,通过该校“三位一体”资质审核的学生,首先要通过120分钟的笔试才有资格参加面试。笔试由180道题目组成,涉及管理学、计算机、数学等多门学科。

  在婉拒记者直接采访命题小组成员的要求后,戴绍港在有限的范围内,向记者透露了该校“三位一体”招生考试笔试题的产生过程。

  他说,笔试题有相应的题库,一般在每年12月,从全校各个学院中选拔出50多位老师,对当年向全校老师征集到的题目、历年征集到却未使用过的题目进行梳理,通常这个量在3000多题。

  一个原则:绝不出高考要考的内容

  除了时事政治类的题,戴绍港说,所有题目都不会是高考能考到的,“一方面,我们要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高考会考的内容学生成绩单里都能体现,没有必要重复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外面的培训班摸不到头绪,不是说搜集一圈考题第二年就能办班培训了。”

  “这个梳理过程其实是有些烦琐的。”戴绍港说,“三位一体”招生考试的考题,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有一个大的原则,就是绝对不出高考要考的题目,但是相应的知识点又一定是高中生知识范围内的,要做到文理科兼顾,缩小城市与农村考生的知识范围差距,“当然也会要求突出学校特色,并且能够体现选人标准。”为此,命题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各自学科的特色,从题库中按比例挑选出各自专业领域中的题目,“按知识点的范围分,大致可以分为人文素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经济社会、时事政治、信息技术、实践等几大类。”

  考题开考前一晚12点才会定下来

  这些题目最终会合在一起,由最终的6位命题小组成员进行删选。“有些题目还是小学奥数题,老师们边审边做边删,部分题目还要进行演变,最终还有一个读题的过程,防止题目中出现歧义、错误。”戴绍港说,题目不算难,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活学活用、对于生活的关注程度,比如,杏花是几月开的?你认为女孩像苹果吗?学校的网站域名是什么?

  “考试前一周,命题组成员会由纪检人员带去某个地方封闭式‘隔离’。”戴绍港说,他作为教务处处长,有事情要找其中的命题老师,也要通过纪委人员传话才行。“考题最终是在开考前一晚的12点定下来的,连我都不知道题目是什么。试卷在纪检人员的监督下,进入签过保密协议的印刷厂。凌晨三四点完成印刷后送到学校保密室,直至第二天开考时,由各个考场的监考老师当着考生的面拆封。”

  陆向华说,出题是个大学问,包括试题分值的设置都蕴含着心思,“今年,考生大幅度增加,我给命题组的老师提了个醒,尽量减少同分考生出现的几率,按我的想法是增加题量,但命题组里的数学老师不建议这样,说会想办法解决。”陆向华说,最后果然同分的情况降低。“今年参加笔试的学生比去年多了1500多人,却只有39人同分,比去年还少了1人。”

  关于材料题

  考的是学生平时生活的积累

  更多高校对于资料入围学生采用的测试形式是面试。

  “材料题比笔试题更难出。”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王忠华说,如果出得太简单,考生之间的差距拉不开;出得太难,考生无话可说就会造成尴尬局面。所以,他们学校在出题前,一般会向命题小组提出考题选择的角度,也就是考官在考场中观察学生,打分的几个点,“主要是看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创新精神。”

  王忠华说,很多学生、家长在考前咨询时反复询问考试可能出的方面,问要不要做准备,其实考的就是学生生活的积累,靠临时抱佛脚没用。“比如,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这是有一年的面试题。难吗?在我看来,不算很简单,因为书本上没有这个内容,需要现场快速思考反应;但也不算难,至少内容都是符合高中生的知识面,以他们当时所学也是有话可讲的。”

  戴绍港说,别看他们学校只准备了两套材料题,却是命题小组从200多个材料题中选择出来的。

  考哪一套材料题要现场抽取

  选好材料题后要打印出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各个学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大多学校是当着命题小组成员的面,现场打印并密封好试卷送到保密室。也有学校利用学科优势让试卷保密加密。中国计量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卫红说,他们今年的材料题打印还采用了军工技术,打印机对出了几份试卷都有记录,而且还有编号,有没有外泄过一查就能查出来。

  所有材料题印出来后都会进入保密室。有学校老师说,当场考试用哪一套材料题并不指定,而是现场抽取的,“我们准备的材料题数量,肯定比实际考试所需的数量多。”

  记者了解到,通常是安排2场考试,就需要多准备1套材料题。也就是说,像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这样有4场考试的学校,就需要多准备2套材料题。

  为何要多准备一套材料题?浙江财经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徐奇伟老师说,这是根据相关规定准备的备用题,“属于考试过程中的应急预案。”

  “三位一体”面试主要考查什么

  面试形式基本有两种也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方式

  参加过“三位一体”招生考试的学生都知道,高校无论有没有笔试环节,最后的面试环节肯定不会少。

  面试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多对一”,即一位考生面对多位考官,考生根据考官的提问进行回答。另一种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即多位考官看多位考生就某个问题形成观点进行表述。整个过程中,考官基本不向考生提问。

  这两种方式,也是眼下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考试中最常见的人才选拔方式。

  学校更青睐于哪一种面试形式?这真不好说。就以记者此次调查的高校来说,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采用的面试形式就是“多对一”;而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则采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中国计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则是两种面试形式并行。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高校老师都表示,两种面试形式各有利弊,一般都是以自己学校对人才选拔的要求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但宗旨是一样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面试中的言谈举止,去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每个学校、每个专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没法说某个形式最好。”

  有老师透露,就像浙江财经大学,3年前还是采用“多对一”的形式,近几年就改成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招生办的王老师也说,前几年招生还分文理科时,文科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理科则采用多对一的面试形式,“今年不分文理了,按往年面试的情况来看,我们统一选择了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更看重考生运筹帷幄能力

  “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工商管理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聘请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家教授,综合比较了不同面试方式的优劣,最终选择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王忠华说。他口中的“专家教授”,正是该校研究生院院长金杨华。

  金杨华说,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模拟情景下考查考生的表现,比如思考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考官不发问而是捕捉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得考官对每名学生的表现打分更为公平、规范,彼此之间不受到任何思维引导的牵绊。“考生的知识储备有多少,可以通过言行举止来表现,有些人可能会有言行不一的情况,也很容易暴露。可以说,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出一个真实的考生,包括他的各方面能力。”对于考生来说,在同组竞争中也能够寻找到彼此的差距,“从专业上来看,经管类、文法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具备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恰好能将这样的考生挑选出来。”

  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处长范建锋也提到,经管类的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较为专业,但是,考生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身边人的影响力等,则是他们学校比较看重的,“在这些方面不错的考生,今后在学习、工作上也不会差。两种面试形式上,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更容易发现考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综合素质。”

  “多对一”面试更注重考生知识点深度

  对于“多对一”面试方式的优点,浙江工业大学招办副主任潘鹏程是认可的。他说,这种形式的优点较多。以他们学校为例,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是20分钟,考题相对统一,评判上更公平,“我们这种考查形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面试中只有一个考生,考生不会受到同组其他学生的干扰,从而将一组中一人错其他人也跟着错的可能性完全排除了。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中,更多的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

  浙江科技学院招生办主任杨志祥说,多个考官对一个考生的面试形式,还有助于考官在面试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专业方面是否有兴趣、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对专业一无所知,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对考生来说,今后的学习也会蛮痛苦的。”

  “三位一体”究竟有什么魅力

  2011年,浙江省实施高考录取改革,推出了“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测试,打破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方式。即,高校录取考生时,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将考生学考成绩、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成绩进行折算,折算后的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成绩。

  改革试点当年,仅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进行尝试。之后6年内,不仅越来越多的省内高校加入这种录取改革的队伍,就连省外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也纷纷加入我省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测试招生中来,而计划招录的学生总量也从第一年的260人增加到了去年的7000余人。

  同时,随着学生、家长、高中老师对这种录取改革的了解程度加深,以及看到了这种录取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实惠,每年报考的学生人数都在增加。

  那么,“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测试的魅力在哪里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考生相当于

  为高考买个“保险”

  今年,我省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有43所,招生人数在8000人左右,而报考的学生人数大约有10万人次,达到了历年最高。事实上,记者从考试现场随机调查中得知,今年由于4月还有一次学考、选考,使得不少应届高三生在参加“三位一体”招生时从精力、时间上来说,无法像往年那样盲目地报名,报考最多也就是选择两所高校。这意味着,今年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学生人数实打实地增加了不少。

  为何那么多应届高三生愿意参加“三位一体”招生考试呢?不少考生说,这就相当于为自己高考买个“保险”,万一考砸了,至少还有一次保底或者不至于与心仪学校说再见,若是真的考好了也可以去更好的学校。

  记者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招办负责老师中获悉,由于“三位一体”招生考试录取的分数是按考生的学考成绩、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三项折合,所以,若是前两项成绩较好的考生,在高考成绩失常时还是有一定被录取机会的。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情况看,通过“三位一体”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比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仅从高考成绩上来说就能够得到二三十分的“优惠”。

  4年本科学习后总体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我们进来的分数比普通高考进来的学生分数低,那么,到时候学校在培养上会区别对待我们吗?”在今年浙江工商大学“三位一体”招生家长考生见面会上,有一位女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这样疑问的学生,并不是一两个。

  浙江财经大学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王方,当初也是抱着这样的疑问入校的。“我当年的高考分数想进学校,差了10多分。结果凭着‘三位一体’招生的成绩进来了。那时候我明白了,光会读书没有用,还是要看综合实力。所以,我利用双休日报了第二专业学习,平时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校学生会工作,这样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也可以不断地给自己一些实践锻炼的经验。”

  浙江工业大学招办副主任潘鹏程说,浙工大自2015年起就有了“三位一体”招生的毕业生,是全省高校中最早的。从这几年毕业生情况看,“三位一体”招录进来的学生,别看他们最初的高考成绩不一定比普通高考进校的学生好,但是,通过4年的本科学习,他们在校成绩稳定度、保研率、出国深造率等都高出全校同届学生的平均水平。

  “从学生干部来说,这些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我解决能力会更强。”浙江财经大学团委副书记陈炜说。对于王方,她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有条理,不用一步步地告诉她怎么做,她都会一件件地做。有问题自己解决,真的解决不了需要老师帮忙才会问,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把事情交给她,我很放心。”

  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陆向华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在“三位一体”招生面试时,每一个考场里都有一名从事心理工作的考官,他们能够从与学生的交谈中观察到学生的心态是否阳光、三观是否正确等。这种提前与学生见面的形式,可以让学校提前知道学生的特长,对于学生入校后的特长发挥、学生活动的安排等都有好处,“比起普通高考进来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前深入了解,不至于一无所知很被动。”

  新高考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今年,“三位一体”招生已经第7年了,从参与学校的类型来看,本科院校为主,而且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更高,高职院校中参与的并不多。有高职院校老师说,尝试过一年之后发现,这种方式对于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有些“水土不服”。

  这一点,曾经试图在面试当天加入动手操作环节考查的中国计量大学深有感触,如果加入了动手能力操作,不少考生的优势就埋没了。为此,现在更多的还是通过面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更好。

  周立军是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授。这一次她担任的是学校特长生组的面试考官。“特长生也不再是大家所想的偏科生,相反,我感觉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越来越有规划了。”她说,有一个考生正在学德语,他准备报考机电专业,想今后去德国进修,回来以后做一个高级工程师。还有一个考生对文字很感兴趣,以后想从事传媒行业。这些变化,让周立军觉得蛮惊奇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趋势。”

  中国计量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赵蓓茁说,前期学校校园开放日后,有教授就跟她说,浙江省新高考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似乎有些效果了,“那个教授是材料学方面的专家,按理说对于这个专业的知晓度并不高。可是,他接待的2/3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有所了解,会向他了解就业方向。其中还有一半的学生会问他专业的考研率、哪个学校的专业优势强等问题。让我们提前知道考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也能够有助于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