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七成企业家“一毛不拔”的慈善尴尬
据《楚天金报》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研究报告》称,超过七成企业家捐赠额为零,可谓“一毛不拔”,而互联网行业最“慷慨”,马云排名第一。该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
超过七成企业家在慈善捐赠方面“一毛不拔”,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企业家占有大量财富及资源,他们理应比普通公众对社会承担更多责任,公众批评这些“一毛不拔”的企业家并不难理解。但是,企业家做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而非法律责任。我们无须对“一毛不拔”的企业家大吐道德口水。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一毛不拔”除了慈善氛围不浓厚,慈善意识不强的因素以外,慈善透明度差,公信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民政部在深圳第三届慈展会上发布《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更是显示,有77%的公益慈善组织透明指数得分不及格,五成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满意。原民政部官员王振耀曾感叹:“在中国行善不容易!”这并不能片面责怪国人缺乏善心,而是指“善门难开,善门难进”的尴尬。王振耀还发出了“慈善机制为何落后于慈善热情”的疑问。
中国人不缺乏善心,为何超七成企业家“一毛不拔”?我们不妨从慈善机制方面寻找原因。就拿捐赠数额最大的汶川地震来说。中国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曾归纳了灾后捐款“四不见”:第一,捐赠人看不见捐款到底用在哪里。 第二,灾区群众看不出哪些是捐款。第三,灾区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里。第四,民间公益服务看不见。“四不见”或许有点偏颇,但是扯出的慈善透明度话题值得关注。
事实上,基于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不少人对地震灾区捐赠并未通过慈善机构进行,而是直接把钱物交到灾区群众手中。捐赠人直接向受助人发放钱物,存在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理想的捐赠模式应该是,慈善机构统一收取捐助资金,集中管理,科学调度,让每一个需要救助的群众得到关爱。但是捐赠人直接把关爱送达受助人,也是慈善捐赠透明度不足的一个注脚。捐赠款物是否跑冒滴漏,是否全部用于受灾群众,捐赠人仍然心存疑虑。尽管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对外公开了汶川地震捐赠款物去向。但是公开时间姗姗来迟,捐款使用明细也只是粗线条勾画,捐赠款物是否全部用在刀刃上,尚存疑问。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无论是已经公布的《慈典》与《慈善事业发展纲要》,还是将要通过的《慈善法》,对外公开慈善捐赠的流程与资金来源与详细去向,有利于保护公众的爱心。而且,对善款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处罚机制。只有全面公开善款的来龙去脉,发动公众参与监督,用千万双眼睛盯紧善款去向,从内部监管向外部监督推进,真正实现“阳光慈善”,才能提高慈善组织透明度,激活社会慈善捐赠热情,走出超过七成企业家“一毛不拔”的慈善尴尬,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评论员 叶祝颐 编辑: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