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墨影 “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精品展杭州开展

01.08.2017  15:43

  近日,河南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吉金墨影——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精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展。

  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立体拓”,是使用宣纸和墨汁,辅以素描、剪纸等技术,将青铜器等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原到纸上的传拓技法,在所有传拓类别中难度最高。

  全形拓出现在清嘉道年间,由马起凤、六舟等创始,后由陈介祺加以发展,民国后周希丁、马子云等名家在吸纳西方绘画的基础上,将这门技术推向极致。晚晴以来,由于西方石印、珂罗版、照相等复制技术的传入及广泛应用,传统传拓技术急剧走向衰退。近几十年,这门技术不仅鲜为民众所知,更面临着濒临失传的窘境。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在国家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机遇下,金石文化、传拓技艺、全形拓艺术又再次焕发活力。

  此次展览反映了丝路萌芽(先秦时期)秦国立国之初与中原楚国春秋时期,秦地与楚地青铜文化的发展、交融,并以金石全形拓片的形式集中展示。

  近代以来,关于秦人族源,学界流行“西方戎狄说”和“来自东夷说”。《史记》载,秦先世出自颛顼,商代晚期已经“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叶封邑于秦。

  上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山出土属于秦公室之文物,由所出青铜器多有“秦公”铭文,结合器物、形制、纹饰判断,“秦公”应不出秦襄公、秦文公的范围,属秦开国初期阶段。从这些青铜器的元素可知,赢秦世代虽与戎狄通婚、杂居,但秦的主流文化,却无疑应属于华夏文明体系。

  《战国楚简》载:楚国祖先的发源迁徙源自丹淅地区(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境内)。在南水北调工程和丹江水库修建前后,该地区先后出土了多组楚国贵族的青铜器文物,时代横跨西周晚期至战国秦汉时期。

  此展楚文化青铜全形拓系列真实展现了这批青铜器的年代、形制、规格以及纹饰、工艺,对研究青铜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原文化、楚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汇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此展共展出全形拓作品100余幅,共分为“大秦·创世纪”“中原·青铜器”“楚风·春秋器”“楚风·战国器”四个篇章,其中多组展品以套系形式展出,涉及鼎、簋、钟等器物,在国内较为罕见。此展对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展秦早期文化青铜器全形拓,文物多出土于甘肃礼县。通过全形拓,可感知赢秦早期在西垂地区成长、壮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