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古法山茶油的华丽变身
这是一滴来自钱江源头、古田山麓的山茶油,土法萃取、营养天然。经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农林大学教师王丽及其团队的包装设计,让这个隐匿在山沟里千百年的宝贝,成为都市人餐桌上的饕餮佳品。
一滴山茶油,缘何华丽变身?乡村设计路在何方?记者寻路开化苏庄镇,一探究竟。
“不是大自然给得不够多,而是我们用得不够好。”浙江农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老师王丽常将这话挂在嘴边,在浙西山区的某处,潜藏着她难以言说的执着与眷恋。
这里是距开化县城43公里的苏庄镇,汽车攀爬在盘山公路上,要行驶1个多小时。冬雨缠绵,重峦叠嶂间,迎接我们的是漫山遍野、纵情绽放的白色油茶花。
作为省科技特派员,王丽无数次静伫在苏庄余村“长坑头”的万亩油茶花海基地,那花似乎要开到天边。油茶树从开花、授粉到果子成熟历经冬、春、夏、秋四季13个月,汲取天地精华。“我做农产品设计没有诀窍,只有一招——匍匐在地,用心聆听一草一木、一花一果的生命心音。”
一滴油香飘千年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就有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这“员木”,即为油茶,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油茶,沿用至今。
苏庄镇油茶种植面积有6.5万亩,年毛油产量600吨,被称为“浙西油茶之乡”。
镇上的老人讲,苏庄栽培油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但真正大面积种植,始于明代。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九江兵败陈友谅,沿乐安江逆流而上来到苏庄屯兵休养,伺机东山再起。
“流经苏庄的河其实属于长江水系,与流经开化其他乡镇的钱塘江水系略有不同。”苏庄镇副镇长郑东红娓娓道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将苏庄的两村分别赐名为“富楼”、“富户”,并盛赞“富楼的鱼,苏庄的油”。其中的“油”,特指山茶油。几百年来,油茶一直是苏庄镇的主导产业。
一亩油茶林约产山茶油10-40斤,而提炼1斤山茶油,需要4斤油茶籽、约20斤油茶果。
开化永宗山茶油专业合作社内清香扑鼻,社长程永忠带领我们观摩山茶油榨取过程。手工榨油坊,是由一辆水车、一个碾盘、一口炒锅、一孔蒸灶、一套木榨组成。
传统手工压榨山茶油可分为“碾粉、炒粉、蒸粉、做饼、压榨、沉淀”等6道工序。
直径约4米的碾盘上,装有3个木质碾轮,工人将晒干的山茶籽投入碾槽中碾碎,而后倒入平底斜锅中翻炒,炒干的茶籽粉装入木甑,每甑是一个饼的量约8.4斤,蒸2分钟。
“蒸熟的标准是见蒸汽冒上来,蒸熟的茶籽粉末填入用稻草铺垫的圆形铁箍中,做成胚饼,满榨一般是50个饼。将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槽内右侧装上木锲就可以开榨。”
程永忠说,开榨时,掌锤的榨油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大约300斤重的锤石,一锤一锤,有力地撞到榨槽中的“进桩”上,一滴滴山茶油就“耐不住”地冒了出来。
一群人闻香识金
新鲜的山茶油顺着油道不停流入桶中,这香味激活了从采摘茶果起就全程跟踪的王丽。
2014年6月,王丽作为省科技特派员,和浙江农林大学的其他8名老师分别驻扎开化各个乡镇进行技术支持。
王丽平时任教于工业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产品设计与品牌推广。“何不依托自己的学科特色,将苏庄的山茶油推介出去?”这个设想如山茶油的香味一般久久萦绕着她,挥之不去。
说干就干,为了帮苏庄山茶油做好产品设计与品牌提升,王丽招募浙江农林大学的4名本科生组成“新苗计划创业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前往广西木文化论坛、杭州农博会等山茶油展示区取经。
“给山茶油设计包装,我们绞尽脑汁。”王丽介绍,在动笔设计之前,他们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素材,记录油茶果缓慢的生长过程。
“山茶油的原料完全采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田山,享受钱塘江源头的丰沛雨水,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最高达到每立方厘米14.5万个。”苏庄镇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淳朴的民风,都成为山茶油的一大卖点;古法手工压榨的传统工艺,则能引出消费者淡淡的乡愁。
“前后包装一共出了近30款,单是制作讲述古法压榨的小册子,手绘图就有四五十稿。”郑东红说,苏庄镇政府在与王丽和同学们灵感碰撞中历时3个月,才最终敲定用古田山形状的“源”作为山茶油品牌标志,“因为苏庄最惊艳、最打动人心的是好山好水。”
产品的推广语是“源自古田山的第一道山茶原油”,并在牛皮纸盒的顶部贴着“山茶籽采集于苏庄镇某村某组某户”,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溯源。内包装里还特别提供塑料泡沫,方便山茶油远距离邮递运输。
本月10日,王丽在微信朋友圈中推出了这款“最原始的山茶原油”,微店上传不到3分钟,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
离开苏庄的日子,王丽开着奔驰车,兜转于杭州各大角落,为这种名为“钱江源·永宗”牌山茶油义务送货。
识货的消费者觉得这种山茶油“原滋原味、滴滴醇香”,昔日在自然中自生自灭、自产自吃的一种生命,终于在“伯乐”的包装下,有了归属与方向。
一条路“农”情四溢
与王丽合作的,还只是苏庄镇山茶油中古法压榨的一小部分。
如今,电机粉碎代替了水车木碾,机械压饼取代了赤脚踩踏,蒸粉用锅炉、压榨用液压机,整个苏庄镇38家压榨油厂,将“机器换人”与“保存古法”并行不悖,探索提高效率与忠于原味的统一。
站在余村最高处眺望远方,新开出来的5条油茶林道蜿蜒盘旋,20余条供独轮车通过的作业道路延伸至茂密的油茶林深处。随便沿一条小径向深处走去,油茶树的根部被农民精心撒上复合肥,并堆起沤肥的茅草。
“今年山茶油的收购价是每斤35元,要是农户雇人采摘、管理油茶树,几乎没有赚头。”余村村民余建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人工采摘油茶果的价格越来越高,农民榨油的收入只能抵自己劳作采摘的辛苦钱。
“许多村民都渴望提高油茶的产品附加值,但无奈没有摸到门路。”余村村党支部书记余东凤说,村里的徐细家在淘宝上开了网店,每斤山茶油能卖40多元,老徐的网店是儿子张罗起来的。
无奈余村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又缺少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山茶油还只能托熟人、凭关系跑销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精品山茶油的提炼工作,并让越来越多农户的山茶油包装得到改善。”郑东红说,随着工艺改进,山茶油的产量会更多,王丽老师的包装设计有待进一步推广,他的梦想是让苏庄镇的山茶油最终统一包装,能够大批量进驻超市、商场。万亩油茶花海基地,将吸引游客冬日里来赏花。
在与余村方向相反的唐头村,一个新建的用水车带动的榨油机工作正欢。 “未来这里不仅是山茶油的主产区,还将融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设计、客户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有关油茶的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王丽说,作为半个苏庄人,她信心满满。(开化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