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加大特色档案征集力度
宁夏银川阅海湾中阿之轴广场夜景 李 靖 摄
11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召开“中阿文献典籍鉴定会”,并公开一批征集到的手抄本中阿文献典籍。来自自治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公证机构工作人员以及自治区档案局馆领导参加鉴定会。经典籍持有人介绍情况、鉴定专家组评审、公证机构监督,有7种文献典籍入选征集(购)名单,由自治区档案局馆永久收藏,包括手抄本《古兰经》(阿拉伯文)、《光辉的射线》(波斯文)、《教义学》(阿拉伯文)、《修辞学》(阿拉伯文)等,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顺应全球发展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长远培育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宁夏正是这条“经贸玉带”上的必经驿站,见证了中阿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历史,也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确定了“以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为重点,以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为目标,加快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中阿金融合作试验区和中阿博览会战略平台,促进中阿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和产业发展,构建中阿合作的桥头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定位。
自治区档案局馆敏锐地意识到,在“古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由于种种原因散落在民间。这些文献典籍是丝绸之路历史的最好承载,也是丝绸之路发展的真实反映。于是,自治区档案局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把档案资源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特色档案征集力度,并把征集接收重点锁定在反映“古丝绸之路”和回族历史文化的文献典籍上。
在征集过程中,文献典籍持有人马进福介绍,自己从事阿文古籍收藏20余年,目前所藏2万余册,年代最早的为唐代;文献典籍持有人李文智表示,他所收藏的文献典籍主要是在办学、讲课中使用并流传下来的圣训等。经过充分调研和筹备,自治区档案局馆研究决定召开一次鉴定会,对两位收藏者所提供的30多种阿文古籍文献进行分类甄别和价值鉴定。
鉴定专家组特别指出,这些典籍从国外经“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由中国穆斯林古圣先贤誊抄、传承,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在学术上创新,采集百家之言,形成特色鲜明的回族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另外,手抄本文献典籍不仅体现了誊抄者的虔诚和功德,也使书法、纸张和装帧技术得到发展。专家组认为,自治区档案局馆在搜集、抢救、保护宁夏回族自治区富有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对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议自治区档案局馆应在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继续加大对中阿文献典籍的征集力度。
自治区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张玉琴表示,这次征集(购)活动是加大特色档案征集力度、拓展档案资源建设途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下一步,自治区档案局馆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档案工作,切实提高服务中心的能力。例如,继续加大以“古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特色历史档案的征集力度;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档工作;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档案编研宣传工作,适时举办档案征集成果展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服务。
作者:刘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