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浙江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25.04.2017  20:54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继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全面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7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农业增加值132亿元,渔业增加值10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亿元,分别增长4.3%、3.6%和7.3%;林业增加值20亿元,牧业增加值43亿元,分别下降3.3%和9.9%。 

  一、粮食生产开局良好,效益农业提质增效 

   春粮播种实现“开门红”。 据浙江调查总队统计,春粮播种面积预计287.5万亩,比上年增长7.5%。其中,小麦139.6万亩,增长21.5%;蚕豌豆32.8万亩,下降22.7%;马铃薯101万亩,增长6.7%。春播面积增长,一是得益于上年冬季多晴少雨的良好天气条件;二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订单良种奖励、粮食机耕补贴、金融保险支持等帮农扶农政策力度,有力提高大户的种粮积极性;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统筹粮经种植结构,各地土地开发、造田造地和复耕力度持续加大,部分鱼塘恢复种粮。 

   效益农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目标,以农业“一区一镇”(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为载体,着力提高特色化、精品化、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水平,打造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全面促进中药材、蔬菜、果用瓜、花卉苗木等效益农业稳步发展。一季度预计,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同比增长14.2%;蔬菜播种面积324.9万亩,增长1.9%;果用瓜播种面积37.6万亩,增长2.7%;花卉苗木播种面积196.1万亩,增长3.0%。油菜籽播种面积预计170.2万亩,同比下降3.5%,主要原因是难以推广机械化种植,以及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二、绿化造林科学有序,林业经济健康发展 

   造林更新提前完成。 各地深入推进平原绿化、“新植1亿株珍贵树”、植树治水、“三改一拆”拆后绿化和“四边”绿化,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不断夯实“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基础。据省林业厅统计,一季度全省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5.8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33.2%。其中,人工造林11.1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人工更新13.3万亩;新植珍贵树2046.2万株,占年度任务的93%。其中,完成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新植604.6万株、面积6万亩,补植培育649.4万株、面积20.4万亩,四旁植树792.2万株。 

   林产品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社会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逐步增强,木材采伐进一步减少,林产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季度,木材产量12.6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0%;毛竹采伐量3321万根,下降2.3%;笋干产量34397.7吨,下降6.4%。 

  三、畜牧业产能优化,养殖效益总体趋稳 

  为深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施美丽畜牧生态工程、健康畜牧安全工程、特色畜牧精品工程、智慧畜牧创新工程、新型畜牧创业工程为抓手,统筹抓好畜牧产业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畜产品安全管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加快构建生态高效、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生猪产能有序调减,效益良好。 据浙江调查总队统计,一季度,生猪存栏570.9万头,同比下降20.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4.4万头,下降19.8%。肉猪出栏278万头,同比下降 13.8%,降幅比上年收窄14.2个百分点。 

  一季度,受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消费的拉动,猪价呈小幅略升,节后总体呈下行态势。据省畜牧兽医局监测,1月1日-3月22日,待宰活猪和去骨带皮猪肉集市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8元、29.8元,环比下降5.7%、1.7%;仔猪集市均价每公斤32.4元,环比上涨19.8%。另一方面,猪粮比平均为9.17∶1。其中,3月22日的猪粮比达到8.70∶1,同比下降6.27%,仍处于8.5∶1-9∶1的蓝色预警区域。同时,据对8个标准化规模场调查,每出栏1头100公斤肉猪平均盈利400-450元,生猪养殖仍保持良好效益。随着天气转暖带来的出游人数增加和后期节日消费的拉动,猪价或有可能出现止跌回涨态势,养殖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家禽生产有所下降。 一季度末,家禽存栏5666万只,出栏3672万只,同比均下降1.7%。受H7N9流感疫情影响,禽肉禽蛋产品消费明显下降,后期有所恢复。3月22日,鸡蛋价格8元/公斤,同比下降22.4%;活鸡价格12.16元/公斤,同比下降28.6%。随着H7N9流感疫情影响逐渐减弱,消费需求逐步回升,养殖户补栏将会有所增加,家禽价格或将在波动中逐步回暖。 

   牛羊效益稳步提高。 一季度末,牛存栏14.2万头,同比下降1.1%,出栏3万头,下降0.7%,其中,肉牛存栏8.8万头,奶牛存栏4.7万头,分别下降0.5%和2.3%。羊存栏97.1万只,出栏预计39.2万只,均下降1.2%。奶牛单产维持高位,鲜奶收购价格略有上升,奶牛养殖略有盈利。与此同时,随着湖羊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推广,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湖羊养殖效益稳步提高。 

   畜牧产品调减放缓。 一季度,肉类总产量预计27.3万吨,同比下降15.7%,降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20.6万吨,下降18.5%;牛肉产量0.5万吨,同比持平;羊肉产量0.6万吨,下降5%;禽肉产量5.5万吨,下降6.2%;禽蛋产量8.2万吨,下降1.6%;牛奶产量4.1万吨,下降6.8%。 

  四、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养殖捕捞结构调整 

  按照中央“减船转产”工作部署,淘汰国内海洋捕捞落后产能,优化东海渔业资源配置,助推渔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稳定发展态势。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115.2万吨,同比增长3.3%。 

 

   国内捕捞去产能补短板。 一季度,国内海洋捕捞产量57.4万吨,同比下降0.7%,实现近年来首次下降;淡水捕捞产量1.4万吨,增长2.6%。一是受春节和大风天气的影响,渔船生产时间缩短;二是各地集中力量支持国内海洋捕捞减船,鼓励捕捞渔民转产,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延长休渔期和规定六种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规格,蓄养东海渔业资源;三是柴油价格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影响渔民生产积极性。一季度,柴油平均价格5284元/吨,同比上涨17.9%。 

   水产养殖转型成效明显。 一季度,海水养殖产量21.5万吨,淡水养殖产量21.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9%和6.8%。一是一季度气温适宜,没有出现持续强冷空气和水温持续走低情况,对海上网箱鱼类养殖和梭子蟹养殖,以及内陆池塘养殖都十分有利;二是新型养殖模式承担转型升级重任。针对传统养殖空间不断缩小的实际,各地把发展设施养殖作为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杭州市已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22个、养殖流水槽105条;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计划创建滨湖虾蟹养殖示范基地,结合太湖渔业和娄港文化,启动建设集休闲餐饮、太湖三宝太湖蟹等特色水产品销售及渔业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滨湖渔业风情街。 

   远洋渔业保持较快增长。 一季度,远洋渔业产量13.1万吨,同比增长9.6%。一方面,鱿钓产业反弹性恢复增长。随着厄尔尼诺气候现象的消失,太平洋鱿鱼产量开始回升,赤道附近鱿鱼旺发。据鱿钓公司反映,一季度,赤道附近生产的鱿钓船单产640吨,同比增长60%。另一方面,深入推进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完善远洋渔业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全国第一艘由地方投入的远洋生产指挥船“普远801”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