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市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线,坚持农民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加大政策扶持、突出绿色发展,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做好农业“三个加法”,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
一、农业经济总体形势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12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增加值50.91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5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一季度全市农业产值及增加值 (单位:亿元、%)
| 产 值 | 增幅(现价) | 增加值 | 增幅(可比价) |
合计 | 79.12 | 2.9 | 50.91 | 1.4 |
农业 | 34.43 | 9.1 | 24.64 | 4.3 |
林业 | 11.36 | 5.8 | 9.07 | 7.4 |
牧业 | 21.83 | -9.4 | 10.61 | -10.6 |
渔业 | 8.40 | 8.4 | 5.44 | 4.9 |
服务业 | 3.11 | 11.4 | 1.15 | 9.2 |
(一)种植业生产总体良好。
一季度,全市实现种植业产值34.43亿元,增长9.1%;增加值24.6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4.3%。种植结构中,粮油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水果、果用瓜、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1 、春花作物长势良好但面积下降。 据省统计局粮食监测调查推算,2015年一季度全市春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91万亩,同比下降7.9%,其中样本区粮食播种面积22.13万亩,下降11.2%,功能区、生产单位粮食播种面积为3.92万亩和1.86万亩,较上年同期增长5.8%和14.7%。分品种看,大小麦、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分别为16.41万亩、1.68万亩、3.84万亩和5.98万亩,同比下降5.3%、13.1%、7.1%和13.6%;油菜籽播种面积42.75万亩,微降0.3%。主要原因:一是样本区春粮种植比重下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偏低,样本区内农户种植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调查地块今年春季改为油菜籽、蔬菜或是直接改作成了茶园、山核桃、中草药材等经济作物。一季度我市样本区春粮种植比重为11.8%,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按上年春粮种植比重推算,减少2.8万亩春粮种植面积。二是3月中下旬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播种。
春花作物长势良好。 自去年暖冬以来,一季度我市前期温度较高,晴多雨少,温度适宜,没有出现春冻等极端天气,气象条件较好,各地反映油菜、大小麦、蚕豆等春花作物长势良好。据气象部门预测,后期气象条件总体趋好,春花作物单产有望提高,但春粮播种面积较上年下降较快,春粮减产已成定局。
2 、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实现量值齐增。 一季度食用菌、春茶、果用瓜分别实现产量0.38万吨、0.11万吨和1.66万吨,同比增长11.7%、7.7%和6.5%,产值分别为0.78亿元、1.65亿元和0.81亿元,分别增长7.4%、15.4%和14.6%;蔬菜产量58.36万吨,略增0.2%,实现产值14.67亿元,增长8.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5.1万亩,增长2.4%,实现花卉园艺产值15.53亿元,增长8.5%。
(二)林业生产发展较快。
一季度由于笋干等主要林产品的增产增收,林业产值增长较快,全市实现林业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5.8%,增加值9.0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7.4%。全市笋干(鲜笋折算后)产量1.00万吨,增长22.4%,实现产值6.34亿元,增长9.1%。从价格看,主产地临安最大的竹笋市场—青云竹笋市场一季度平均收购价格为11.69元/公斤,同比增长3.2%,推动产值的稳步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去年以来整体气候较好,竹子生产得以修复,冬笋和春笋的出笋率较高,今年一季度气温均衡,未出现大的极端气候,在节日效应影响下,销售价格比较稳定。 二是经营水平提高。 2011年至今,全市共建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竹产业示范区、精品园9个,面积5.4万亩,增强了基地抗旱能力,提高林农劳动效率,促进了竹林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竹木采运三减一增。 受去年以来竹制品市场销售形势不佳以及人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全市竹类采运产量有所下降,价格相对低迷,基本维持在30元/担左右,处于盈亏边缘,竹农的采伐积极性不高。一季度全市实现竹木采伐产值2.58亿元,下降1.3%。其中毛竹采伐689.57万根、毛蒿竹1735.08万根、杂竹7.9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9%、1.0%和2.9%。木材采伐6.13万立方米,增长3.9%。
(三)畜牧业生产形势堪忧。
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禁养区划定”和生猪、家禽市场价格走低影响,畜禽饲养规模明显萎缩,养殖总量大幅减少。一季度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21.83亿元,同比下降9.4%,增加值10.61亿元,按可比价下降10.6%。
1 、生猪生产大幅下降。 一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155.1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4.05万头,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了46.96万头和4.6万头,同比下降23.3%和24.7%,后续生猪生产的压力陡显;季度出栏95.48万头,猪肉产量7.03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5.8%和15.5%。从市场行情看,上年四季度起生猪持续回落,并没有受元旦、春节等节日效应的影响而回暖,生猪月平均收购价从上年12月的15.77元/公斤跌至今年3月的13.49元/公斤, 3月底部分地区收购价甚至低于12元/公斤,平均每头生猪亏损200-300元,处于深度亏损区间,导致养殖户积极性不高,有的养殖户缩小规模控制损失,有的则退出养猪行业。在此背景下也进一步倒逼了部分地区生猪行业的转型升级,以桐庐为例,在生猪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产销结构得到优化,推动“精品猪肉”、“品牌猪肉”发展,如柳淑农庄的“精品猪肉”和忘忧生态农庄网上销售的“品牌猪肉”价高旺销,供不应求。
2 、家禽生产量价齐跌。 一季度末全市家禽存栏1209.67万羽,累计出栏769.99万羽,禽肉产量1.17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315.4万羽、226.07万羽和0.3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0.7%、22.8%和21.5%,家禽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从市场行情看,禽类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以蛋禽主产地建德市为例,该市去年12月和2015年1、2、3月的鸡蛋收购价分别为9.56元/公斤、8.77元/公斤、8.15元/公斤和7.00元/公斤,淘汰鸡收购价格分别为11.12元/公斤、9.67元/公斤、8.80元/公斤和8.80元/公斤,养殖户的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行业整体陷入低迷,后期生产有可能出现较大波动,家禽养殖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3 、 牛羊等食草类动物生产平稳。 一季度末全市牛存栏1.65万头,其中良种及改良种乳牛存栏0.68万头,同比分别下降4.8%和 23.9%,其中肉牛类存栏较上年增长15.5%,比重为58.8%,较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季度牛出栏0.52万头,牛肉产量0.0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4.9%和29.4%。全市羊存栏20.37万头,季度出栏10.74万头,羊肉产量0.2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6%、6.3%和6.0%,本季度牛羊产出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牛羊等食草类动物环境污染小,各地政府政策扶持;二是牛羊肉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位,以山羊为例,除去各项成本,平均盈利在300元/头左右,养殖户生产积极性较高,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受节日因素影响,需求进一步放大。
(四)渔业生产总体趋稳。
一季度全市实现渔业产值8.40亿元,增长8.4%,增加值5.4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4.9%。由于今年春节时间较迟,需求较为集中,节日消费拉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全市淡水产品产量4.04万吨,同比增长3.0%,其中鱼类产量3.14万吨,略降1.7%,虾蟹类0.08万吨,增长85.7%,甲鱼、龟等其他类产品0.75万吨,增长22.4%,贝类0.06万吨,下降6.1%。
我市渔业生产通过2014年网箱密养、温室甲鱼养殖等集中整治,各级渔业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生态渔业,渔业产品品质有较大提升,今年一季度,主要水产品价格较往年保持稳中有涨,常规鱼价格涨幅在1-2元/公斤,黑鱼价格坚挺于20元/公斤;青虾价格一直在90元/公斤上高位运行;甲鱼、龟价格增幅加大,其中温室甲鱼维持在36元/公斤左右,生态甲鱼在50元/公斤左右。主要水产品价格的平稳增涨对渔业生产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季度全市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但环保整治、粮食安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制约全市农业生产的因素依然存在,面临的形势仍十分复杂。当前需关注农业生产以下问题:
1 、 畜牧业遭遇发展瓶颈,转型升级难度大。 随着“五水共治”、强制性畜禽禁养限养政策的深入推进,致使生猪、家禽存栏数大幅下降,畜牧业生产遭遇发展瓶颈,产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一是 主要畜禽养殖规模大幅收缩。据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监测结果显示,一季度末,全市生猪规模户生猪存栏量下降17.8%,出栏量同比下降9.4%。家禽主产区建德市调查推算,一季度该地家禽存出栏同比分别下降25.0%和44.0%; 二是 生猪价格低位运行伤农不浅。经历一年多的生猪价格低谷期后,今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并未因春节需求上升而反弹,反而逆势持续下跌,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规模养猪场纷纷调整结构,减少能繁母猪存栏,实现控量养殖,仅建德市14家规模养猪场养殖量环比减少8%,近约6000头。此外,散养户受此影响在年后并没有继续补栏,使得散养户养殖量大幅度缩减; 三是 环境成本上升制约畜牧业发展。随着各级政府对水、气等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我市畜禽产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对养殖户也提出了高标准环保设施的要求,在低盈利的养殖效益下,对于中小养殖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是 转型升级难度大。当前,我市畜牧业仍然面临着供需矛盾突出、生产成本高、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现代畜禽种业体系建设滞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挑战,经营粗放型、单一性、低附加值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观,与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精细化、生态化、品牌化“六化并举”的现代高效畜牧业存在较大差距。
2 、粮食生产压力日益加大。 从一季度粮食监测数据看,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粮食安全考核的压力日益显现,粮食生产问题不可忽视。 一是 土地资源日益匮乏。一直以来,杭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随着杭州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优质土地资源被占用,大片标准农田规划调整移作他用,用地矛盾更加突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已成必然。 二是 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偏低。由于种粮经济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致使粮食作物种植偏低。我市样本区春粮种植比重仅为11.8%,低于生产单位、粮食功能区13.3和21.1个百分点。全市3641个样本地块中,有0.82万亩593个地块未种植农作物;有面积3.11万亩900个地块种植经济作物,比重超过50%, 其中1.18万亩446个地块种植花卉园艺超过40%, 0.71万亩227个地块完全种植花卉苗木。
3、 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偏弱。一是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旦出现灾害性气候,农业减产减收在所难免。 二是 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三是 缺少有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直接面对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三、对策及建议
1 、 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推动畜牧业良性发展 。一是 完善政策,提高扶持补助标准,调动规模户养殖积极性。 二是 优化畜禽产业结构。在稳生猪基础上,着力发展小家禽、牛羊等潜力产业,改变“一猪独大”的畜牧产业结构,提高非猪产值比重; 三是 加强良种推广和品牌建设。依托各良、繁种场,不断提升畜禽良种化率,提高全市优质生猪比例。同时,提升畜牧业品牌效应,打造出了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生态家禽”、“精品猪肉”等畜禽产品品牌,提高我市优质畜禽产品的附加值; 四是 大力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我市畜牧产业化水平; 五是 加快生态化畜禽标准养殖小区建设。鼓励由于限养和禁养的被迫停养的养殖户统一租赁小区的场地从事畜禽养殖,建议对小区的环保设施投入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和养殖场投资者出资或养殖户集资等办法给予解决。鼓励发展农牧结合型的循环农业,鼓励种植大户和畜牧养殖大户结对,或引进动物排泄物烘干加工企业,使动物排泄物变成有机肥得到有效利用
2 、多举并措,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一是 积极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扶持补助标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种植比重; 二是 扩大粮食功能区监测范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市粮食生产实际情况,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建议扩大粮食功能区调查范围,由目前在省、市二级粮食功能区开展调查扩大为在省、市、县三级粮食功能区开展调查,以提高我市粮食监测的全面性; 三是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大力推广秀水09、嘉991、浙粳28等常规稻品种和“甬优8号”、“浙优12号”等超级稻品种以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普及,提高粮食亩产效应。
3 、健全机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鼓励二、三产业反哺一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是 加大“万元亩值”示范工程建设力度。在茶叶、蔬菜、水果、水产、中药材、食用菌等十大特色产业继续开展“万元亩值”示范工程建设,确保示范区亩产值超万元,增产增收上台阶,进一步加强科技应用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三是 加快推进时尚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做好景观田园和清洁田园工作,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 四是 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发展,全面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加快农业设施完备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产业一体化,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