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一评,专家悉心把脉开方

14.11.2014  10:56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11月10日在天津市开幕。26台参演剧目和5台祝贺演出剧目齐聚一堂,集中展现近年来京剧艺术继承与创新的优秀成果和京剧人才培养的最新成就。为更好地发挥艺术评论对京剧创作的引导作用,本届京剧节展演期间,每天上午都要召开专家研讨会,采取“一剧一评”的方式对参演剧目进行适时点评。

  11月10日下午,文化部在天津召开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论工作会议,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会上向担任本届京剧艺术节评论工作的专家颁发了聘书并作了讲话。他说,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首次不设评奖,是希望院团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到创作演出和提升剧目的质量上,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号召,力争“出高峰”。他向与会专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敢于表达真实想法,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要多提建设性意见,既要“把脉”,又要“开方”,真正帮助剧团提高创作水平、提升剧目艺术质量。希望通过有立场、有质量的优秀艺术评论,带动全国京剧院团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京剧作品,促进京剧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11月10日至11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钦差林则徐》、山西省京剧院《紫袍记》、中国戏曲学院《梅兰霓裳》3台剧目相继上演,剧目演出次日即召开评论会。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钦差林则徐》以林则徐前往广州上任为背景,展现了他赤诚报国、清廉为民的精神品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点评中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趟出了一条珍视京剧传统、尊重京剧艺术规律,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正确道路,《钦差林则徐》正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长期以来坚守这条中国京剧发展道路所结出的果实。中国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认为,该剧有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题材发掘的独特性,二是题材鲜明的时代性,三是题材独具的平民性,四是继承传统中的创新性。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在发言中谈到,该剧将林则徐的做人准则、道德操守和为官之道充分地展示出来,极具时代意义。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在点评中指出,该剧选取林则徐赴任广州前这一时间节点,在看似风平浪静处着笔墨,使日后林则徐虎门销烟尽在情理之中,视角特殊而生动。与会专家也从人物关系、戏剧歌舞等元素运用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

  山西省京剧院《紫袍记》以一袭紫袍为贯穿线索,讲述了武则天与狄仁杰君臣之间的斗争与合作,从全新的视角诠释并塑造了一代女皇、一代名臣的艺术形象。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说,该剧选材和主题较之以往宫廷戏有所突破,反映了一种政治大情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指出,该剧写出了一个既是女人也是女政治家的武则天。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原副巡视员陈迎宪谈到,该剧挖掘出了武则天、狄仁杰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理想中的矛盾关系,相当独特。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认为,该剧同戏说以及解构、颠覆划清了界限,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剧。与会专家同时指出,该剧不足之处在于:情节还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各场之间的起承转合、舞美和演员表演也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中国戏曲学院《梅兰霓裳》根据梅兰芳代表剧目《太真外传》改编,融入多媒体技术,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认为,《梅兰霓裳》是“梅派”艺术与现代科技相携,传统经典在现代化剧场空间中的视听新体验。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指出,该剧体现了经典剧目传承和创新的多样性,在经典剧目的保存上具有示范意义。福建省剧协秘书长、一级舞美设计吴新斌发言时说,《梅兰霓裳》一剧让人看到了“梅派”艺术的精华,也体现出了京剧艺术在文化意义上的觉醒和反思。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赵忱谈到,该剧采用新颖的表现方式,可以说“旧得经典,新得时尚”,对于京剧的推广普及有特殊意义。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该剧仍需继续打磨,例如,3D效果背景不宜过于写实,要配合梅派的特征,营造与之更加匹配的空灵写意情境。

  京剧节演出还在继续,评论工作也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为各京剧院团在高原上攀高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