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织出美丽乡愁 湖州的乡村风情如此醉人
空水氤氲、山抹微云,沉醉了太湖南岸的晚霞;稻香丰年、鱼肥蚕茂,幸福了菰城村民的光景……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喜悦,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湖州乡村,已成为一片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人为本,以业为基……10多年来的披荆斩棘,造就了一个个生态、富饶的美丽乡村。 2015年,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走进千年古村荻港村,沿河是一条古老的走廊,大部分民宅沿河而建。这里没有周遭古镇的繁华,却充满浓浓的乡情。 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的荻港,通过古村落保护,深厚的人文底蕴,构成独具特色的水乡古村。
一条条新修的道路平坦宽阔,一盏盏新装的路灯笔直挺立。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人们惬意地打球、下棋、健身。绿地、假山、文化墙等组成的乡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今年以来,市建设系统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一幅幅“村美民富人和”的动人画卷,正在湖州大地铺展开来。
十年磨一剑织出美丽乡愁
漫步生态农居安吉高家堂村,青石道板与虬枝峥嵘的古树交相辉映,小桥流水与错落有致的农房遥相呼应,田园之美尽收眼底。通过农房改造建设,高家堂村如今已形成山清水秀、黛瓦白墙的“画里人居”,成为全国首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之一。
10年前,我市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一一绽放。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启动德清东衡、长兴仙山、南浔息塘等19个省级示范村试点,余村村被列入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到年底,全市累计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49个,还有24个村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打造湖州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脚步还在继续。
“精致小镇美丽乡村一路风情”,市建设系统从改善村容到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从生态保护到挖掘农村特色风情,从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到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美丽乡村的风情“升级”根本停不下来。
德清县充分利用名山、湿地、古镇元素,将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等景区,按照“串点连线成片整体耐看可游”的要求,着力打造全县域大景区,真正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在西部环莫干山区域,围绕“生态富民绿色崛起和谐跨越”的要求,立足西部山区民宿产业的先发优势,突出“原生态养生国际化旅游”的主题,涌现出大批具有“国际范”的精品民宿建筑——“洋家乐”,形成一条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带。这就是湖州的美丽乡村,由点到面的华丽升级。
农房成新景筑起乡村新貌
在湖州,过去许多不起眼的村庄,现在都成了一个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一村一规一户一图”,农房改造,让湖州的乡村变靓了。今年以来,已有1.4万户村民住进新房,近800户农村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全市农房登记发证率达到99.6%。“如今我们的住房不但更美更舒畅,而且更安全更规范。”提起新房,村民们喜笑颜开。
“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宜并则并”,这是湖州农房改建坚持的一个方向。江南农居极具水乡特色,市建设系统把农房改造建设与历史古迹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着力彰显村庄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如长兴县上泗安村,对旧村、旧房进行修复改造,把古桥、流水、村舍的水乡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江南古村落焕发出新光彩。
2015年,市建设系统编制下发内有30套“浙北民居”风格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从村庄布局、村庄规划设计,到传统特色村落的保护利用,再到规划落地……不久的将来,湖州将孕育出更多独具魅力的“浙北民居”,农村环境将更别致、更宜居。
目前,独具湖州特色“浙北民居”的打造,将全市村庄分为整理型村庄、传统特色保护型村庄、保留发展型村庄和近期迁建型村庄等四类。在四种类型村庄基础上,改变千村一面和农房建设无序状态,真正打造出湖州新农村的新范式。
文明促长效管出一片好风光
青瓦白墙的洋房、宽敞整洁的路面、错落有致的绿化和绵延千里的蔬菜大棚……走进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就像是一幅江南水墨画。
在移沿山村,感慨这座乡村美丽的同时,很少有人想到, 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小村子。 2005年,该村开始村庄环境整治。全村老少义务投工投劳,拆危房、刷墙面、修道路、种花木,先后忙碌了近一年时间,一个全新的充满诗意的水乡村落终于展现在村民眼前。
村庄变美,镇容变靓,环境变优。美丽乡村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何保持来之不易的成绩?管理是关键。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农村长效管理建设,通过城市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一方面,积极推进垃圾清零工程。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难处理的实际,探索启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置,新增7个省级垃圾分类试点村,全市所有村完成垃圾中转站、收集房建设,城乡垃圾集中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100%。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水生态保育工程。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村生活污水处置小而散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农村污水终端处理设施。 2014年以来,累计新建处理终端4066座,新增受益农户近16万户,并且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变了农村污水横流的落后面貌。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从物质美向精神美拓展延伸,建设了一批乡风文化馆、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公园广场等,深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从灵魂深处激发广大农民对美丽乡村的热爱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