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号 一“网”打尽

29.01.2015  16:36
              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在学历信息查询网站上免费查询本人学历信息,社会其他部门及个人可依据学生提供的相关信息对学生学籍档案进行查询、验证。   
                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系统是教育部“金教工程”、“十二五”规划建设的五大类20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一,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建成后将供中央、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等职业学校五级使用,实现中职学校学生学籍、实习实训、毕业就业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日前,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 据了解,2010年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时隔4年再出台《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答: 为确保学籍系统在规范学籍管理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切实规范业务流程,实现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我们在2010年已印发的《学籍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了《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全国性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尚无成熟经验,电子注册办法采取试行方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且时机成熟后,再根据试行情况,正式对《学籍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   
                问: 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有哪些规定? 
                答: 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基础,每年新生秋季学籍电子注册截止时间为当年的11月20日,春季学籍电子注册截止时间为当年的4月20日。新生报到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复查合格的学生通过学生系统为其建立学籍电子档案,并提交上级学籍管理部门核准。学籍管理部门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核准通过的学生,方可取得学籍。   
                问: 电子注册办法规定,学生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中职学生学籍号和其他各教育阶段的学籍号,比如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有什么关系? 
                答: 所谓“一人一号,终身不变”,是指学生在全国学生信息系统中,无论哪个学习阶段,都只有一个学籍号。目前,教育部已经制定了学籍号编码规则,总的原则是以学生身份证号为基础。对中职学生个体而言,在义务教育阶段已采集学生信息的,升入中职时仍沿用其已有的学籍号。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未采集学生信息的,或其他原因没有学籍号的,系统将按照上述编码规则生成学籍号。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沿用该生已取得的学籍号。   
              问: 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维护内容有哪些?怎样进行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 
                答: 在校生电子注册维护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学期注册。学籍电子注册在每学期开学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二是学籍异动(含留级、转专业、转学习形式、休学、复学、退学、注销、死亡等)。发生学籍异动时,学生所在学校要在学生系统中启动相关业务办理程序,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再由相关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依次在10个工作日内核办完成。三是学生个人变更信息。由在校学生或监护人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学生所在学校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学生系统启动信息变更手续,并上传证明材料,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依次在10个工作日内核办完成。 
                问: 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有哪几种,证书内容有哪些,学历证书怎样取得? 
                答: 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分为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两种,证书内容包含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籍号、学习起止年月、专业(专业技能方向)、学制、学习形式、照片、毕(结)业、学校名称、毕(结)业日期等。   
              学生毕(结)业离校前20个工作日内,学校应通过学生系统申请学生毕业或结业,上级学籍管理部门依照相关规定核准并给毕业学生生成证书编号,学校按相关规定永久保存毕(结)业学生学籍电子档案并给学生颁发毕(结)业证书。   
                问: 如何查询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信息? 
                答: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在学历信息查询网站上免费查询本人学历信息,社会其他部门及个人可依据学生提供的相关信息对学生学籍档案进行查询、验证。目前,网站正在建设中。   
              问: 请介绍一下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答: 系统从2013年开始立项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目前,一期任务基本完成,将于2015年初在全国范围全面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