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文化建设之路

18.02.2016  09:46

  

爱国歌曲大家唱”开发区第四届群众广场歌咏比赛活动现场

  

你选书 我买单”——市民惠借活动受到欢迎

  在人们印象中,开发区都是以发展经济、增加区域经济总量为目标。然而,春节前对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探访,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经济开发区的传统印象:遍布园区的文体设施、常态化的群众文娱活动、健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驱散了笼罩在南国上空罕见的刺骨寒潮,让人如沐春风。

  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我们抵达开发区图书馆时,已近黄昏,小宇和三个同学正在明净的阅览室里写寒假作业。他们就读于开发区第一小学,父母都是辖区企业的员工,放假后无人照看,就被送到了图书馆写写作业、看看书,等父母下班后再一起回家。“把孩子放在这里,家长放心,孩子们也可以一起相互为伴,以免孤单。”开发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慧介绍。

  在马路对面,一场职工间的足球友谊赛正在紧张进行,叫好声不绝于耳。这是一个由堆放建筑垃圾的闲置场地改造而成的足球场,辖区居民闲暇之时可以踢踢球,既锻炼身体又可以增进邻里感情。“开发区用地很紧张,我们就利用旮旮旯旯的地方修建一些活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李慧说。

  走在火炬开发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斜坡上的一处处健身器材、花坛旁的读报栏、小区间的羽毛球场……这些在居民身边的文体设施,成为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一道风景,与居民如影随形,却不占用寸土寸金的开发区土地资源。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辖区面积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户籍人口6.5万),区内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工业企业达1000多家。多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吸引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创业就业,他们为火炬区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的重新布局,火炬区劳动力市场逐年面临“民工荒”的压力。如何聚拢人气、留住人心,从而确保开发区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成为火炬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的问题。

  经过深入走访分析发现,由于不少工业园区位处城郊结合部或边远郊区,厂区周边生活条件简陋、文化活动设施严重不足,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时间无处可去,无所消遣,时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酗酒滋事、赌博偷窃等违法案件发生,这些事件既影响了社会治安,又破坏了职工队伍稳定。同时,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80后、90后务工人员的就业观已不同于父辈,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追求较高,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看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现代化城市居民的意愿更加强烈。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火炬区管委会决定以创建广东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和动力,以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发展战略为指导,重点开展园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创建工作,希望通过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服务,让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之余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安居乐业的归属感和在火炬区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而形成稳定的劳动资源,助推辖区经济持续腾飞。

  文化建设稳扎稳打

  本着公益性、基础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火炬开发区根据辖区内工业园区的布局特点,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分布区域,以区位便利为首要决定因素,分别在建发公司、健康基地、火炬集团、工业开发公司、工业联合公司、张企集团六大园区选定了员工生活较为集中的场所各建设一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员工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通过区财政专项资金为每个试点单位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员,负责试点单位场地管理及协调工作。

  “通过政府引导、总(集团)公司负责,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发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据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少山介绍,园区内每年有3家至5家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厂企文化设施建设,为企业员工安心工作、乐享生活提供精神保障。并设定了相关设施的最低标准:场地的面积、器材的配置,以及活动排练、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培训(讲座)等功能场室的设置;企业文化室或职工书屋的藏书种类、数量及基本阅览配置,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公共电子阅览室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通借通还、电子图书自助借阅等网络信息服务,配备专用管理设备,建设免费、绿色、安全的公益性上网场所。

  为激活园区文化生活,鼓励各大园区因地制宜,发挥特色,组建各类文体活动队伍,活跃员工业余文体生活,定期组织了企业文化节及其他交流活动,并开展免费的电影播放、文化讲座等活动;为丰富文化服务内容,给员工更多便捷的文化消费选择,鼓励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带有营利性质的咖啡厅、文化书店、健身馆、技能培训机构等;建立文化志愿者(文化义工)队伍,引入社工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室管理。

  文化建设成效初显

  39支群众文艺队伍报名参赛、1600多人同台竞技、现场观众累计达10万人次,这是中山火炬开发区第四届社区文化大巡礼交出的成绩单。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扶持,群众唱戏”的模式,民间文艺队伍不断涌现,群众文化间的竞争、交流非常活跃,基层群众文化遍地开花。

  “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主题、月月有展演、节日有庆典、人人齐参与。”开发区发挥自身场地、人才及活动组织优势,通过场地免费开放、活动免费参与,广泛开展公益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通过创办文化大讲堂,开展“我是党员·为您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开心文化·百姓舞台”火炬区社区文艺大巡礼、“聚焦文化惠民·共享火炬精彩”火炬区企业文化节等活动,打造出20多个群众文化品牌。

  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特性,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园、138数码广场、得能湖文化主题公园、咀香园民俗展、厨邦酱油博物馆等特色发展,建成火炬区现代艺术的创生地和现代时尚文化的引领区。通过培育传统文化品牌,广泛开展送国学讲座、图书、影片和戏剧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引导居民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围绕民俗节庆,广泛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培育宫花小区康公诞、江尾头小区龙母诞、大环小区华佗文化节、得能湖公园荷花文化艺术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同时,以东乡民俗展示为依托,以区综合文化站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了以国学、民俗、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东乡民俗展览馆”。

  “经济的核心是科技,科技的核心是文化,文化是经济的核心之核心,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山市委常委、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侯奕斌对文化的定位。一直以来,开发区始终坚持这一定位,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这一宏伟蓝图,把建设文化强区作为创建全国领先高新区的核心和关键,着力从规划引领、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三个方面提供坚强保障,打造了畅顺有力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