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优势 补齐短板 持续发展 以百倍努力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扶贫办主任座谈会交流材料10)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我县在总结去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打好“精准扶贫十法”组合拳,着力巩固“消除4600”成果,提升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巩固“消除4600”成果
(一)摸准情况,找准对象。 这是巩固“消除4600”成果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也是一项细而又难的工作。
1. 调查核实,掌握实情。 根据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收入情况,围绕财产资源、家庭收支、子女就学、扶贫愿望等方面,规范统计口径,驻村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核实和宣传政策,做到低收入农户底数清、情况明。
2. 严格程序,层层把关。 村村分户筛选,村民委员会做到“协助申请、调查审核、民主评议、公示公开”,村级公示无异议后,由驻村干部签字报乡镇审核。
3. 录入数据,完善台账 。汇总低收入农户调查核实情况,及时开展数据录入和纸质资料归档工作。
(二)分类施策,精准扶贫。 从致贫原因和群众需求出发,针对“老弱病残”等不同类型贫困现象精准施策,持续打好“精准扶贫十法”组合拳。
1. 针对劳动能力强的低收入农户。 对低收入农户的产业扶持实行零门槛,由财政补贴种籽、种苗、种畜等启动资金,由驻村干部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创新启动“互联网+低收入农户”增收模式,将低收入农户手中富余农副产品进行网上销售,创造了增收新途径。实施金融扶贫,深化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和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发放“丰收爱心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开展技能培训,将低收入农户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思想观念,着力推动转业、实现就业,切实增强低收入农户的自身造血功能。如从事缙云烧饼、缙云土面等产业,除免费技能培训外,还享受门店补助。
2. 针对劳动能力弱的低收入农户。 提供公益爱心岗位,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帮扶就业,保障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和基本生活。引导爱心企业结对扶贫重点村,创建企业扶贫车间及残疾人就业车间;开发农村保洁、治安巡逻、山林防护、农家书屋、农贸市场及安全管理等公益性扶贫岗位;做大来料加工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实施异地搬迁,实现转移就业。
3. 针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 强化社会保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制度,加强医疗、教育、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实现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的“三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深化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实现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创新光伏助农,继续推广光伏扶贫试点工作,利用村集体公共建筑屋顶建设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低收入农户不花一分钱,每户可稳定增收2000元左右。
(三)动态管理,完善机制。 坚持走“造血型”“开发式”扶贫的路子,更加注重源头治贫、稳定脱贫、长效扶贫,瞄准致贫根源,实施动态化管理,着力从根源上解决低收入农户长远生计和持续发展。
1. 能进能出机制。 按照“返贫一户、认定一户,脱贫一户、退出一户”原则,组织开展调查核实“回头看”,进一步规范收入情况统计,健全民情档案,使低收入农户认定工作及时跟上农户收入变化,客观公正认定,实现能进能出管理。
2. 结对帮扶机制。 深化落实“一联一”“多联一”的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做到分类指导、分户决策、帮扶到户、责任到人,达到“基本情况摸准、致贫原因弄清、扶贫对象精准、帮扶措施有力、扶贫效果明显”。
3. 长效管理机制。 着力巩固“消除4600”成果,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兜底作用,发现一户、消除一户,形成消除绝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使扶贫工作真正步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
二、提升县域发展实绩
(一)三措并举,优化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1. 抓实“三改一拆”。 强化拆改结合、依法治违、源头管控,全县共有9个乡镇(街道)和138个村通过“无违建”验收,创建率达50%以上。
2. 抓实“五水共治”。 强化督查考核,建立河长通报“点名”制,实行约谈、电视表态,推进河长制责任落实,开展专项督查23次,查处违法、违规企业20家,有效震慑了涉水违法行为。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收官战,督查交办整改问题2036项,整改率达到96%,今年28个新建项目全部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
3. 抓实“六边三化三美”。 美丽村庄与重点线路结合,把重点线路上的村庄规划与沿线景观打造结合起来。美丽村庄与古村落打造结合,通过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美丽村庄。我县荣获全省“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工作验收考核优秀县。
(二)三化同步,促进绿色发展。 我们不断巩固和厚植生态优势,努力把缙云的“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1. 产业休闲化。 进一步提升小仙都综合区“二区四园”,建设现代农业美丽园区,重点打造以“茭白+花海+休闲”为亮点的新建镇和以高山茭白为特色的大洋镇两个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出台扶持农家乐民宿经济实施意见,围绕“丽水山居—缙云乡墅”品牌创建工作,结合缙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形态,全面开发“山墅、水墅、田墅、林墅、竹墅”等缙云民宿形式。
2. 产品品牌化。 深入实施品牌提升行动,以“烧饼师傅” “土面师傅”“茭白师傅”为代表的师傅品牌,以“缙云茭白”“缙云黄茶”“仙仁杨梅”“缙云米仁”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赴台湾开展缙云黄茶推介及茶产业发展交流考察活动,缙云黄茶门店正式入驻台湾;14家农业基地(家庭农场)入选市十佳农业旅游资源推荐目录,总量居全市第二。
3. 产销电商化。 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围绕农业、餐饮业、旅游业、专业市场等特色领域,培育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和中小型电商企业。联合县邮政局在邮乐购打造一个专为低收入农户服务的手机APP购物平台,开展“购买低收入农户农产品,实现低收入农户微心愿”等活动。“缙云北山模式”是全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典范。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浙江十年问计群众寻“实事”》一文中,介绍了缙云土面的价格从“线下”4元一斤到“网上”20元一斤的转变。
(三)三位一体,服务民生保障。 落实“民生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机制,坚持把民生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强化政策惠民。 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入推进扶贫重点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系列惠民政策,持续开展“草根创业”行动,实现以产业扶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加大政策力度,统筹推进扶贫、户籍制度、“三位一体”、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等配套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生态补偿递增速度,完善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在全社会增强生态意识。
2. 强化举措富民。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升农民就业、转业能力。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做大做强缙云烧饼、土面、民宿、石艺、黄酒、乡宴等十大乡愁富民产业,努力把缙云打造成为“众创空间”。持续做好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产品营销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让更多的农副产品通过网销提高附加值。
3. 强化服务便民。 完善送戏下乡、电影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及农技员进村等服务项目,把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把技术送到农民田地间,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在服务质量、服务层次、服务深度上下功夫,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创新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制度建设和机构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健康需求。
三、下步举措
(一)把优势做优。 我们厚植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绿、生活富、城乡美的有机统一。继续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组合拳,实现美丽环境和美丽经济融合发展。
(二)把短板补齐。 扎扎实实补好短板,着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全面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问题清单”,加快补齐现代服务业、城乡一体发展、民生保障、深化改革、能力作风等方面的突出短板,为我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三)让发展持续。 持续在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上下功夫,使发展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和持续性。健全低收入农户认定能进能出机制,持续做好调查核实,强化动态管理;持续打好“精准扶贫十法”组合拳,持续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强化精准扶贫;完善低保、医疗、照料中心等社会保障措施,强化兜底保障。千方百计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奋力开创缙云“十三五”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