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一步之遥,知易行难

24.04.2015  11:23

  “4·23”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获悉,北京高校图书馆将计划面向北京中小学设立参观开放日,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开放力度,推广全民阅读。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广大师生的同时,职能逐渐延伸至公共文化领域,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早在2012年“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之初,北京就有26所高校图书馆承诺将逐步向社会开放,然而3年过去,这一承诺的兑现却并不乐观。在高校图书馆界,对“是否开放”与“如何开放”也未形成共识与统一规定,相反,开放问题带来了诸多矛盾与争议。

  看书易,借书难

  4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工作人员指引下,通过出示身份证、工作证件和支付3元费用,办理了一张临时阅览证。有了这张临时“通行证”,便可与北大学生一样,一日之内多次自由进出北大图书馆。“这里每年要接纳三四万来自校外各行各业的社会读者。”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北大的一贯传统,北大图书馆允许校外人士凭证进馆看书,但并不向其外借。

  与之类似,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首都高校也通过“临时阅读证”的形式向社会人员提供进馆阅读机会。相比之前人们期待的“完全免费开放”,这些图书馆办理的临时阅读证件均功能有限:每张卡使用期限为一天,收取2元至3元的费用,且都不支持外借书籍服务。同时,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试水”不理想后便转而“收紧”,乃至最终停止对外开放,如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建成的新图书馆,目前已不接受校外人员进馆阅读。

  四川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在积极推进向社会开放。“政府已为成都市民进馆‘买单’,无需市民自掏腰包。”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马继刚表示,除了可免费办理阅览证入馆看书,若想外借图书可依据馆内借阅规定办理“借书证”,但需缴纳一定押金,且借书证的数量有限。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向记者透露,由于借还因素难以控制,市民如需借书必须每年缴纳1000元押金,且每次最多可借5册,期限为1个月。

  冷暖自知,喜忧参半

  在调查的数十所高校图书馆中,记者发现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图书馆开放度最理想,“零门槛”且突破了“书不外借”壁垒。该校地处成都市高新西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周围鲜有公共图书馆。“开放后,周围居民若觉得去市图、省图太费时费力便会来我们这里。”该校图书馆馆长王红兵介绍,由于地处郊区,馆容量又够大,没有对学校图书馆造成过多压力,目前同时满足了校内学生与周边市民的借阅需求。

  据了解,该校图书馆还同时是“成都图书馆分馆”。锦城学院图书馆与成都图书馆互通使图书资源流动起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周边市民都极有利,同时也弥补了该区域公共图书馆缺乏的不足。”成都图书馆馆长胡建强说。

  但不同高校,情况各异。在首都多所高校图书馆,却是另一番模样。“你看我们这儿,跟挤地铁似的。”被问及为何停止办理临时借阅证时,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前台工作人员指着大厅里络绎不绝刷卡进馆的学生流,无奈地说,学生多,图书馆容量有限、座位不够,导致校方无力再接纳校外人士。而每到复习考试阶段,不少高校图书馆都会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在这种“人多座少”的局面下,社会人员进入势必会加剧图书馆的资源分配和管理难度,这是诸多高校开放受限的难言苦衷。

  “当前的开放措施暂时还在我们的服务承受能力之内。”北大图书馆副馆长肖珑坦言,“但假如再迈一步,允许图书馆向社会外借,这份压力恐怕就承受不了了。”她指出,压力来自于馆内图书复本量较少和外流量增加之间的矛盾、图书馆空间和服务人员数量紧张、安保工作上的困难等。

  一道“理智与情感”的命题

  实际上,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对于这一提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这一初衷是好的,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若能引入公共文化领域,对公共文化建设益处良多。在我国二三线城市或一些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较薄弱的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后盾和重要补充,它的开放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当地公共图书馆数量少、资源缺乏的不足。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有不同用途,肖珑认为,需理智对待它们的开放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以服务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需求为第一要务,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

  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海茹建议,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应视公众对其真实需求而定,从情感上,当然希望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能打成一片,资源更大程度上被公众所触及。但也要面对现实,兼顾各方,不应不顾具体情况一味追求大门完全敞开。

  “对高校图书馆开放方式与开放程度的要求不应等同于公共图书馆。”李国新认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开放从数量和程度上都在加大,但如何利用好高校图书馆资源,如何将高校图书馆的大门妥善打开,如何把握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理距离,仍需各方进一步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