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滨江)打造全国人才生态最优区
相信人与人才的创造力。
在钱塘江南岸的高新区(滨江),人才改变年轻新区已成现实——在过去前三季度,高新区(滨江)以13.2%的GDP增速,继续领跑杭州乃至浙江。
人才力量,厚积薄发。早在1998年,杭州高新区就已先于全国同类高新区放眼全球,从海外引才;而自2010年开始的首个“5050计划”,至今吸引并培养54名“国千”人才来此创业,并成为浙江和全国各地高新区学习借鉴对象。
就在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访浙期间,在位于高新区(滨江)的海康威视企业研究所视察时,当得知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正着眼开展未来前沿技术研究时,习近平十分高兴。他对围拢过来的科技人员说,“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我很欣慰。”
时至今日,承担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重任的高新区(滨江),试图通过“黄金12条”、“新一轮5050计划”、商事登记改革等先行试水政策,努力把此创业创新高地,打造成全国人才生态最优区,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此前形象地说,“高新区(滨江)要把人才聚得多多的,技术搞得棒棒的。”
首个“5050计划”完成全球揽才
包括范渊、华绍炳、张以弛、王勇竞等54人在内的“海龟”人才,系“5050计划”首批引入并被评定的“国千”人才。
以范渊为例,2006年在杭州创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网络安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而在随后的2012年,范渊被认定为“国千计划”重要人才,并在当地表彰会上被重奖100万元。
不过,在今年高新区(滨江)首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群英会上,范渊以创业导师身份,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高新区(滨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叶泽表示,高新区(滨江)一直在做两件事情,引进人才和培育企业,人才和企业,是相互依存的,通过以才引才,以才引资,培育出新的产业,从而反哺城市建设和经济生态环境。
除了范渊等人在内的“国千”人才,高新区(滨江)还有96名“省千”人才先后被评定,以及金字塔底部的25万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其中一半是研发工程技术人员,每万名劳动力人口中研发人员达到1262名”——这个数据放到整个浙江,每万名劳动人口中仅占比63人。
另一组数据同样瞩目,2010年至今,高新区(滨江)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270余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025人,新获发明专利355项、实用新型专利153项,目前已有1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受益于此,在被杭州视为经济新引擎的“信息经济”方面,高新区(滨江)前三季度,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57.8亿元,同比增长23.6%,总量占高新技术产业的77.6%,多年集聚的人才效益已经凸显。
解读新一轮 “5050计划”
“国千”、“省千”来了就开500万“支票”
政策核心提示
●突出国内国外人才并举——广纳海内外人才,不再对人才是否有海外学历背景作限制。
●突出人才的直接认定——结合杭州市“人才新政27条”的人才分类,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均予以直接认定,均可获得相应额度的创业资助。比如,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来区创业,直接可以开出500万元的资助“支票”。
●突出人才的经历和能力——聚焦人才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把科研院所研发人员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作为政策资助的重点对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有不同工作经历的,可获得政策的扶持。
●突出对人才发挥作用的评估——强化对人才创新创业成果的绩效评估,充分运用创投机构、创业大赛、众创空间等专业化、市场化平台的评价结果,对项目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政策期内跟进递进式、叠加式的扶持。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如果发展情况好,在最长5年的政策资助期内可获得不封顶的资助。
就在杭州出台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27条”之后,高新区(滨江)也在随后推出新一轮“5050计划”,其目标设定为,“力争五年内,新建人才众创空间50个,新设人才创投基金50支,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00名,其中‘千人计划’专家150名。”
叶泽表示,杭州“人才27条”为基层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制定了顶层设计,能够整合全市的政策,进行高效的运作,调整后的人才政策不仅分量更重了,而且指导性和操作性更强了。
与此同时,高新区(滨江)配比杭州市“人才27条”的政策,可以重复叠加,以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为例,在市级层面最高可以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而在高新区(滨江),同样匹配了1000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1000万元的政府股权投资和1000万元的银行贷款担保。
在个人方面,只要“国千”或者“省千”人才来滨江区创业,直接可以开出500万的资助“支票”。
“跳一跳,摘桃子”
绩效评估: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给予三年办公场地全额房租补贴、百万元级别的政府天使投资等创业启动扶持,同时强化对人才创新创业成果的绩效评估,对在创新研发、人才培养、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或成效的,跟进给予企业激励式、渐进式的创业发展扶持,并提供重点服务支持和优质资源对接。
解读:此条政策,在高新区(滨江)被视为“跳一跳、摘桃子”政策。缘何这么一说?换作以前,可能一位人才或者项目的引入,通常会一次性奖励或者补助一笔钱,但现在推出这种“激励式”和“渐进式”的创业发展扶持,将有效推动创业者进行阶段式的突破,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宽容失败的同时,更加扶持成功。
“四两拨千斤”
市场评价:对人才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充分运用创投机构、创业大赛、众创空间等专业化、市场化平台的评价结果,作为对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的重要依据,对创投投资的企业,给予投资金额30%的资金扶持,对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创业大赛获奖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通过政府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投资。
解读:在对人才的认定中,可以参照市场化平台作为评价依据,大大缩短认定人才的周期,并增加了认定人才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高新区(滨江)通过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投资,可谓“四两拨千斤”。
在此之前,高新区(滨江)在浙江率先落地“中关村6+4”政策,出台“黄金12条”,文内就明确提出,“鼓励在高新区(滨江)新注册设立天使、种子类投资基金,投资项目领域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的,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均可通过有限合伙制形式进行阶段参股,参股不控股,阶段参股比例最高可达25%、原则上总额不超过7500万元,参股期限最长5年。”
另外,有着六和桥、贝壳社等众多孵化器的高新区(滨江),未来在此方面还会被加强。在新一轮“5050计划”中,他们明确提出“新建人才众创空间50个、新设人才创投基金50支”,意在做好项目和资金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完整的产业和资本的生态链。
“鞋子理论”
孵化服务: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为人才创业提供“一站式”落地服务,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海归创业大学”,鼓励专业机构参与人才创业服务,为人才创业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孵化服务。
解读:政府好不好,服务好不好,关键是企业说了算,就像鞋子穿着舒服不舒服,是穿的人说了。就在今年,高新区(滨江)完成浙江省于此试点多年的商事登记改革,大大减少了企业办事的审批环节,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
而在更细致服务方面,高新区(滨江)甚至对重点人才子女开通优质教育资源就学绿色通道,延长外籍人才签证、停留居留时间,在申请永久居留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同为“省千”人才的任天挺此前表示,“杭州以及高新区(滨江),是创业的好地方,现在有句话,叫北有中关,南有南山,中间就是杭州。高新区这个地方,有阿里巴巴、有海康威视、有华三、有华为,是一个创业福地,氛围很浓。”
不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高新区(滨江),试图下一个5年有更大的质变。叶泽表示,“作为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主阵地,高新区(滨江)还将继续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创办一流的企业,以一流的企业反哺一流的城市,形成一个人才、产业、环境的良性循环。” (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