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滨江)“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将培育数千企业
看得见阿里巴巴疯狂的“双十一”,更应去知晓阿里巴巴等大鳄如何在这片创业热土上成长。
2009年9月9日,阿里过江,移师高新区(滨江),正式开启滨江时代。“滨江时代的阿里巴巴比西湖时代还要十倍、百倍地成长,阿里巴巴也将为社会作出十倍、百倍的回报。”
现在看来,这个既定目标已经几乎实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企业,都是由小及大,成长而来。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既要有大企业“顶天立地”,更要有小企业“铺天盖地”, 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基于此,两个多月前,高新区(滨江)正式开启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三年后,于此创业的他们,或将成为参天大树。
“小企业铺天盖地”
在钱塘江南岸的创业之地,到底集聚了多少企业?
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给出了一组数据,“登记在册的企业有23383家企业,其中小微企业有21673家,占比92.7%”——可以说,经济增速杭州第一的高新区(滨江),小微企业是其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前,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滨江区区长金志鹏表示,企业不怕小,关键是把它孵化出来——而近大半年来,最被创业者们津津乐道的“小企业孵化”案例,就是毛靖翔来高新区(滨江)所创办的米趣科技,今年3月,敲定了由深创投、达晨创投等数亿级的B轮融资,公司市值近20亿元。
海创基地“5050计划”加速器内,“掌门人”马海邦见证了米趣科技的迅速成长,这让他觉得“窃喜”,“我们让创业者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减轻企业创办过程中的负担,得以轻装上阵”——截至目前,“5050计划”加速器已先后孵化出16家估值在1亿元以上的公司。
当然,还有更多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布局在高新区(滨江)的土地上,包括六和桥、西湖创客会、贝壳社、楼友会、王道互联网+、天使湾等15家众创空间和13个市级以上孵化器,已经在帮助更多小微企业,冒头出芽,茁壮成长。
“全区支持创新创业”
于政府层面,高新区(滨江)几乎给出了最好的政策支持,并正在营造最佳的创业环境。
仅在今年,就先后推出“三次创业”若干个“三年行动计划”、省级层面的“商事登记改革”、借鉴落地中关村“6+4”政策的“黄金12条”、酝酿启动新一轮“5050计划”……
正处于“二次创业”向“三次创业”转型的高新区(滨江),已经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5位,不过,仍然提出要把握创业经验,在全区营造“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业是第一需求、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氛围。
从政府自我简政放权创造环境而言,列入省级试点的高新区(滨江)“商事制度改革”被各地推崇,浙江多数工商登记改革,就是源于此地。从2013年工商登记“五证一章”联发试点到杭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政试点,极大推动了高新区(滨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受惠于此,2014年,高新区(滨江)新设企业5351家。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今年前三季度,该区新办工商注册单位数4540家,同比增长10.9%;地区生产总值542.97亿元,GDP增速13.2%;财政总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7.4%。
“三年后成为大树”
从建区到现在,高新区(滨江)GDP增长了36.7倍,而同期全国的数据,是8.9倍。
高新区(滨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傅智超称,阿里巴巴、海康威视都是在滨江从小微企业成长为今天的巨人,一部高新区(滨江)的发展史,就是小微企业的培育史和成长史。
这种小微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已经立竿见影。今年,高新区(滨江)启动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意在形成全区小微企业创业、培育、成长、升级的梯次发展格局,使一批小微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成为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项“三年后成为大树”的计划,已经写明了包括新增重点产业小微企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个转企”等十项具体内容——
以培育企业为例,三年后将新增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设备、制造等几大产业小微企业2462家,极大激发市场活力。
而在投融资氛围浓厚的高新区(滨江),小微企业的三年融资规模也已表明——推动36家小微企业到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其中4家企业实现融资规模超0.4亿元;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超0.72亿元……
就在此前的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在会议上作经验推广的傅智超表示,“将继续发挥高新区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优势,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创业便利性。积极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努力在小微企业中再培育一批类阿里、类海康、类华三的领军企业。”
对集聚于此的数万名创业者来说,谁,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类阿里,梦想,万一实现了呢?(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