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驱动” 宁波打造农机化发展“升级版”
近年来,宁波市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设施农业和“智慧农机”快速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5%,居全省第一。同时,农机服务组织在全省率先向股份制公司转型跨越,标志着我市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向着产业市场化、经营规模化、主体法人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坚持政策驱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按照“以点带面示范、整村整镇整县推进”的思路,加强规模化育秧、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和配套农艺技术研究,提高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一是加强财政补助。对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实施购置补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农机“五统一”服务作业补贴,对提供统一机耕、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机收“五统一”服务的服务组织和大户,每季水稻补贴70元/亩; 对提供“菜单式”服务的服务组织,按标准化育秧每季35元/亩、机插每季35元/亩给予补贴。二是完善配套设施。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万亩,其中标准化粮功区35万亩,累计新(改)建农田排水沟71万余米、进水渠62万余米、机耕路70万余米、机坡1万余个、泵站100余个。三是抓好关键环节。针对当地气候条件造成的粮食烘干难问题,宁波市以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展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着力提高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改变了原本“靠天吃饭”的局面。截至目前,全市烘干机总数达到1005台,批次烘干能力约13500吨位,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近80%,居全国领先。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农机管理信息化。2011年起,宁波市在省内率先开展智慧农机建设,构建集农机地理信息综合管理、农机“千里眼”网络视频感知、特色主导产业物联网智能化控制、视频会议于一体的农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用“精准农业”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种植方式,引领宁波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有114个远程视频监控点,678台农用机械安装了GPS设备,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和农机GPS管理系统,实现农机远程定位、监控、统计分析和面积统计等功能。智慧农机建设不仅实现农机作业实时监控,还实现农机作业智能调度和农业生产精准控制。以“3S”技术为核心,利用GIS技术,结合RS、GPS、远程视频、农田环境信息感知传感器等技术,精准掌握农业机械作业进度等数据,实现农机智能化调度,提高农机利用率。例如,过去一台高速插秧机只作业1季,平均作业面积约500亩,经智能化调度,现在最高可作业3季,作业面积近1500亩,农机利用率提高近2倍。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运用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标。以慈溪市绍根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智能温室控制器精确调控设施大棚内的温、湿、光、水、肥、药等要素,对花菜杂交制种进行全程环境控制,亩均产值从8万元提升至11万元,效益增幅达37.5%。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设施农业项目补贴资金近1.2亿元,建设设施大棚近800万平方米。
三是坚持服务驱动,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以农机服务提质行动为抓手,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机械化服务,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已有39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农业乡镇拥有3.3个农机合作社,居全省第一。2014年,宁波市成立全省首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鄞州与时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随后相继培育成立余姚田螺山、奉化宁绍等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同时积极创建示范性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至目前,全市已成立7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作业面积20多万亩,成为区域内农机作业服务主要力量。此外,全市已有全国示范农机合作社12家、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专业化农机服务面积在总作业面积的80%以上。全市各地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大力推广高性能特色产业机械,制定完善农机补贴政策,率先对鲜大豆收割机,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流水线等特色产业机械和高效植保无人驾驶小飞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进行市级财政补贴,在鲜大豆采收机研制应用、无人驾驶植保小飞机引进推广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农机合作社总数有100多家,服务范围涉及油菜、果蔬、茶叶、林特花卉、畜禽和水产养殖等,其中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率已超过90%。同时,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综合性“一条龙”服务,发挥农机服务综合效应。全市已有7个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和20余家农机合作社开展了粮食耕、种、收、加工“一条龙”服务项目。加强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和维修网点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集技术推广培训中心、服务维修中心、烘干加工中心为一体的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有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12个,基本形成遍布农村乡镇的农机维修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