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谈《丁酉年》鸡票诞生
日前,2017《丁酉年》鸡年生肖邮票正式发行。该邮票既突出了雄鸡起舞、大吉大利的生肖贺岁主题,又展现了和谐团圆的家庭生活,延续了第四轮生肖邮票开门票——2016年《丙申年》猴票主推的吉祥“合家欢”主题。两枚邮票图案以中国画写意的形式绘制,而设计者正是艺术家韩美林。
美术报:请您谈谈《丁酉年》鸡票的设计理念、蕴含的意义、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韩美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吉同音,代表吉祥的意思,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鸡也伴随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时光。因此,无论是上古的岩画壁画,还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陶器、青铜器以及后世各种图案和装饰纹样中,鸡的形象都层出不穷,凝聚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和对幸福的向往。
在接到中国邮政设计《丁酉年》鸡票的邀请之前,其实我已经开始创作生肖鸡为主题的绘画了。这是我们艺术馆的一个传统,每年都会以当年的生肖为主题创作一批作品,印成台历、挂历送给朋友们,朋友们喜欢看我笔下的动物,十二年一个轮回。
鸡的形象是我比较喜欢的题材,很多古代图案中都有鸡的造型。其次,鸡的色彩可以很丰富,丰富的造型与装饰搭配丰富的色彩,可以变化出成千上万种不同形态的鸡的形象。通过设计,这些形象元素又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所以说,画好一张鸡并不难,难的是生肖邮票设计时,一要尊重邮政公司作为委托方的意见;二是要在方寸之间,将各种含义融合进去,还要和同一轮的其他生肖邮票保持一个统一性和协调性,这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美术报:您曾经也画过很多生动的鸡形象,《丁酉年》鸡票的鸡形象有什么特殊之处?
韩美林:在我以往画鸡的形象中,几乎都是单独出现的一只公鸡,母鸡我很少画,小鸡就画得更少了,也从来没试图画群鸡。这次邮政方面的领导说,第四轮生肖邮票整体遵循“合家欢”的气氛,所有的生肖形象,都要父亲、母亲再带上几个小朋友的形象。因此,这套鸡票也要按照这个套路来。为这个,我们和邮政的同志谈了好几轮,最后还是我让步了。不是我不能这么画,我是想到有些生肖的形象就不适合家庭气氛,比如龙,不能一雌一雄再带一窝小的吧,谈到最后,也不管这么多了,看看怎么完成任务,把生肖鸡的家庭形象搞好吧。
《丁酉年》鸡票一套两枚,一枚为白色底色,一枚为彩色底色,第一枚图案表现了一只威武强壮、高傲奔放的雄鸡,第二枚则为呵护幼子的鸡妈妈与抽象可爱的小鸡组成的“合家欢”形象。全套邮票表现的是生肖鸡幸福美满的一家子,既突出了雄鸡起舞、大吉大利的生肖贺岁主题,又展现了和谐团圆的家庭生活。两枚邮票图案都用中国画写意方法绘制。
美术报:您曾于1983年设计第一轮生肖邮票《癸亥年》猪票,1985年设计了四枚《熊猫》组票,与邮票设计有很深的缘分,能否为读者介绍那段历史?
韩美林:早期的邮票由于有实用功能,发行量都很大,即使是纪念邮票也是如此,而人们则很少会整版整版地买,这也都影响了这些邮票的存世量。邮票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小,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加之现代设计概念的引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邮票的收藏之路。
可以追溯到更早,我上大学就颇爱集邮,到1956年,我收集了十几大本集邮册,一万多张邮票。来自世界各地的邮票丰富了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视野。后来这些邮票散落,至今也不知道它们的下落,到后来我设计癸亥年的猪票、熊猫票,想到这些邮票同信使一样,行走于各个厂矿村庄,因此动物的形象一定要老百姓喜闻乐见,感到亲切。我的动物题材的绘画,取材就是上古和民族两个维度,上古时代鸡的形象,造型简约线条流畅,民族文化中鸡的色彩,浓烈厚重而纯粹,此次生肖鸡票的印制,也见证了我和中国邮政这么多年的友谊。
美术报:您创作了许多生动活泼、脍炙人口的美好形象,如何才能使创作形象生动有生命力?了解到福娃、猴赛雷等形象的最终呈现与一开始的创作初衷因为一些不可抗力产生偏差,您如何看待和处理?
韩美林:艺术的创作和再创作,需要的都是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好的艺术形象,不管是视觉形象、文学形象还是影视形象,都是基于艺术家对于所从事的艺术门类的理解,最大程度地运用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能力和特点来塑造形象,对于艺术再创作而言,完成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有可能是成功的、是超越的,比如一些经典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有一些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一方面是作者把握形式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两种艺术形式本身之间的差异。
像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张光宇的《大闹天宫》成为水墨画和民族装饰画与现代动漫结合的两个典范,在这方面我觉得当下的作者还是需要再深入。
美术报:您的创作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岩画、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深受国内外的观众喜爱,请您谈谈中国的艺术如何走向世界,世界又该如何看待中国的艺术?
韩美林:我认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家,我们这代人和前辈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那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一样。他们当时留学欧洲,把西方艺术介绍到中国来,取西方艺术之长,为中国艺术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而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西方种种光怪陆离的艺术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冲击,对这种唬人的东西已经不感兴趣了,我们要从上古的祖先的文化中吸收营养,要从广袤大地上各个民族的艺术中接受启示,要从符合现代审美的情趣和意识出发进行创作。艺术无需走向世界,在你的民族之根中生根发芽,艺术自会变得有魅力,有魅力的艺术所有人都会喜爱和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