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蒙娜丽莎”这些作品也值得细品

10.06.2018  22:27

  “十三、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出了一连串大画家:乔托是老祖宗,安杰利科、马萨乔、弗朗切斯卡……都了不起,各有各的好;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就是文艺复兴的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和乔托等人一比,那等于是当年的‘80后’。

  陈丹青曾经这样形容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后的黄金一代,昨天起集体亮相杭州。

  昨天上午10点,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共同指导,美术报社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贝利尼博物馆主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跨越6个世纪,历经5次战争,穿越半个地球,259件由意大利传奇贝利尼家族收藏的艺术珍品,昨天正式露面。这也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的真迹首次齐聚杭城。

  临摹作品《蒙娜丽莎

  引发哲学思考

  此次大展,以文艺复兴三杰为主题,事实上展出的作品横跨6个世纪,这不光是一个艺术展,也是一个深入理解历史、文化脉络的展览。

  比如,在第一展厅,有三杰的作品,也有他们的老师、学生的作品。英语“艺术(ART)”一词源于意大利语,原意是:工会。“以前,画家们归类在药剂工会,因为学画画的门生,首先要学矿物、植物的颜料提料、制备等工艺,过程和制药差不多。”贝利尼博物馆工作人员吴昌孛介绍。

  《蒙娜丽莎》前拿着相机“膜拜”的观众格外多。还有观众在一旁等,只为画前没人时,上前“合影”一张。

  这幅《蒙娜丽莎》并不是达·芬奇的原作,而是他的佚名追随者(可能是一位学生)画的临摹作品。虽然从技法上看,这位学生对嘴部肌肉、以及眼帘、眉弓处的表现,与达·芬奇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幅画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16世纪,能看到达·芬奇原作的人少之又少,要么是学生,要么是皇宫贵族。而看到并能再次创作出来的人,又更加少了。所以他(这幅画的作者)是最早的一批模仿者。”吴昌孛说。

  文艺复兴以前,绘画的主题一般都是圣母玛利亚或者各位圣人,人物形象都是非常平面的、严肃的。但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却完全抛去了宗教的外衣,就是一名生活在16世纪的平凡妇人形象,面带微笑地看着框外的你。在她的身上,充满了当时的艺术品里所缺少的“人性”和“真实”。

  把《蒙娜丽莎》放到整个时空中,还有一种哲学意义可以解读。

  “《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浓缩了整个西方文明的作品。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始,人开始重新用理性去看待人体本身,也开始自行地面对这个世界,重新丈量这个世界。”吴昌孛说。

  这些画作

  值得细品

  当然,这样分量的大展,真迹才是最好看的部分。

  达·芬奇是绘画界“旷世奇才”的身份,其实,他还是一个“技能点全满”的全才:人体解剖、机械工程、哲学、建筑学,甚至物理学、天文学,这位大师都曾“”过一脚。

  达·芬奇因为脑子里想得太多,一生有许多“烂尾”作品,或者过度完成的作品,比如如今挂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直到达·芬奇去世,这幅画都还处在被创作的状态。

  所以本次展览上,有一幅达·芬奇创作于15世纪的素描原作,是非常难得的轻松又高水平的作品。这幅《骑士》,也是他“文艺男”和“理工男”特质完美结合的最好佐证:

  文艺男——人物形象突出又传神,一个拿着枪的骑士坐在马上,眼神里还有一些“桀骜不驯”。画面主次很分明,连那匹马的用笔都有虚实的差别。

  理工男——画面中描述的其实并不是现实, 骑士手里拿的那把枪,其实是达·芬奇自己设计的一种可以伸缩的枪,就连那匹坐骑,也是达·芬奇的想象,结合了非洲和欧洲马不同特征的“新物种”。

  另外值得重点关注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几个雕塑作品。

  在展览一号厅的中间,有个大型的玻璃柜,一个“庞然大物”蹲在台上,远远看像“孙悟空”——他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朗弗兰奇的磨刀工人》。

  米开朗基罗和同时代的拉斐尔完全两个路数,拉斐尔长得英俊秀美,创作的人物也最崇尚美,怎么好看怎么画。米开朗基罗不是,他讲究的是力量:《朗弗兰奇的磨刀工人》这尊雕塑就是这样,磨刀工人脸非常丑陋,但是他的躯体、鼓起的肌肉甚至青筋,都在展露“米开朗基罗”的LOGO,和佛罗伦萨那尊著名的大卫,和西斯廷礼拜堂《创世纪》里的肌肉男们,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