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与嘉兴高中生谈创新:需要兴趣与宽松环境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通讯员/张洁沈 晔冰 编辑/王艺) “星耀南湖”精英峰会活动今天在嘉兴拉开帷幕。多位参加会议的两院院士来到嘉兴一中,与这里的一群普通高中生围绕“创新”展开了别开生面的交流。
中学时代不应背负太多包袱
“我对化学很感兴趣,希望以后从事化学研究,不知道现在可以为此做哪些准备?”交流活动一开始,嘉兴一中的学生姚晴儿就向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中学阶段的学习要打好基础。”费维扬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学科都经历了急剧的发展变革,在中学学习中兼顾德智体等不同方面,才能在未来体现出更强的潜质,打好基础才能够放飞梦想。
1957年就毕业于嘉兴一中的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回顾自己的高中时代也说:“那时候度过了愉快的三年,玩得很痛快,完全没有考大学和毕业后就业的压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
“我所生活的时代和同学们今天的情况已经很不一样了,现在的中学生在物质条件上要远远比我们优越,但在精神生活上你们苦多了。”吴澄告诉这些年轻的师弟、师妹,中学阶段应该全面发展,不需要因为将来的职业背负太多的包袱。
“不论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都同样重要。”物理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沈保根对嘉兴一中的学子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说,许多物理科学界大师在人文科学领域表现出的优秀素质令人惊叹,可以说聆听他们跨专业领域的报告都是一种享受,也体现了综合素质对于个人发展的关键作用。
创新需要兴趣与宽松的环境
“兴趣”是院士们在交流活动中提及最多的词。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张黎熠对此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院士们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成为学术大师的经历,给了同学们很大的鼓舞和启迪,也让她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新的认识。
“在压力非常大的环境下,要培养出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觉得是非常困难的。”吴澄认为,对分数的刻意追求,磨灭了很多年轻学子的创新意识。
沈保根院士也指出:“创新不是一个口号,专业知识基础固然重要,但是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应该有强烈的兴趣爱好作为支持。
“作为学者的一生有什么意义?”面对学生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沈保根说,自己早年从事科学研究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甚至常常夜以继日进行工作,要得到一个实验数据,也许通过大量的努力也无法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
“自己觉得有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不管做得有多辛苦,都会觉得很值得。”沈保根认为,科学研究固然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但攻克科学课题时带来的巨大成就感,是普通人难以体会的。